在我《谁在坑爹》帖子后面,大家的回帖里似乎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情结,就是说,虽然知道上大学也就那么回事,但是我们还得鼓励孩子去上。以斜阳版主的认识为例,我再鼓吹一下我的读书无用论。
斜阳版主的看法有两点,一是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吃苦;二是先上大学,再去创业会更好点,家里没有后盾创业很难。这个看法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惯性思维。不错,我们两千年来就是这么过来的,读书高于生活,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我们想没想过,这个思维是否合理有用呢?
不妨拿《范进中举》为例来说说。范进读书可谓下了功夫的,大半辈子穷困潦倒,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试想,他把读书的功夫用在生活上,肯定不至于吃不上饭。范进是有家室的人,为了自己的功名,置老婆孩子的生活于不顾,太自私,或者叫被动自私。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范进的思维,当他一心想读书成功的时候,就抛弃了生活;当他认识到生活最重要时,也不会一心读书了。
说一个数据。香港人的大学升学率大约18%,而我们内地几乎是80%。内地人到了香港对这个现象很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香港人是这样认为的,上大学是精英们上的,我的孩子不是精英,干嘛去上大学,也有香港人这样说,不上大学一样生活的好,上也行,不是那么重要。上不上大学,就像一个人去不去超市买菜一样,很随意的。
内地人就不同了,总觉得去超市买菜显得高贵。哈哈哈,可笑至极。
斜阳版主说的事实,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事实。你不上大学,你就连报考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斜阳版主却没有把上大学摘清楚,一本的大学当然是可以上的,二本一下的大学,你上了也同样考不了公务员。我批评的,就是那些坑爹的大学,而不是全部的大学。
我重点强调的,是常人要以生活为本。
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把生活搞好,似乎大家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生活好一定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说白了,就是得有钱。不是这样的,有钱和生活好,两者不能划等号。
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在什么形态下的社会,生活的好,都是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的。把饭做得好吃一点,花样多一点,是可以的吧;你把衣服洗得干净一点,是可以的吧;你与人为善,乐呵呵的,是可以的吧;你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同乐,是可以的吧,等等。这样的生活,就是好的。相反,我们总想着出人头地,总抱怨自己钱不多,总想着花天酒地,那你自然没有心思去做细小的事情,把各种关系搞得很糟,生活就没有美好。恶性循环,越来越糟。
生活的好,不在于上不上大学,在于你有没有一定数量的技能。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好的人,都是那些勤快的人,都是那些重视技能的人。相反,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那些人,都生活的不好。
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大学,非但不能学到有用的技能,还会让孩子陷入好高骛远的境地,就很麻烦。这也是我反对上那些大学的原因。
创业与上大学,也不能画上等号。创业这个东西很复杂,简单地说,首先你的孩子得具备创业的资质,其次得有社会机遇。我们的家长却不这样想,把上大学与创业联系起来了,所以,才会觉得得去上大学。
关于家长后盾,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有后盾的孩子,不需要创业。所谓的创业,就是对没有后盾的孩子来说的。没有后盾的孩子,吃苦是必须的,一定得吃苦,你连苦都不能吃,谈何创业啊。
我们不要轻易地谈论创业,为什么非要创业不可呢?你干一份工作,把生活搞好,就是很好的了。创业,是留给那些有资质的人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是不能创业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拿很少人能做的事情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