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秋的气氛总来得早,一进七月,商店、超市就有了月饼,各种档次的琳琅满目,模样诱人,价格吓人。 SU,G0.
SU,G0.
中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大概是时逢月半,圆月高悬,秋高气爽,露白珠寒,人们就称之为团圆节。古往今来,围绕她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就是不管贫富人家,这一天都会认真对待的。 SU,G0.
SU,G0.
小时候,一进入七月,就思念八月。俗话说:“七月边儿,枣红圈儿”。看着那门外、场院边儿的大小枣树上,累累繁繁的枣儿,圪塔连串,渐现红色,总禁不住诱惑,偷偷地爬上树去解解馋,最妙的是带点露水的,咬上一口脆脆的响声,浓浓的酸甜,真不知道咋形容它。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醇厚的味儿还常萦上心头。 SU,G0.
SU,G0.
每当这时,总渴望秋风骤起,刮掉一些枣子,堂堂煌煌地去拾了吃。虽然早落的大半是红色,但那里边儿定是一条小虫存在,故而捡起来吃时总陪着小心,用牙齿轻轻地旋着,即使这样,也常常为旋的深度不准,一下子看到那蠕动的小东西而懊悔不已。 SU,G0.
SU,G0.
真正到了八月,枣儿熟了。奶奶、母亲会瞅个星期天,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去打枣儿。一根竹竿,操在母亲的手里,一竿子下去,一阵红雨。有的砸在头上,生疼生疼,但那份喜悦的心情,反而觉得更加有味儿。几棵树打完,会收一大簸箩。这时,我吃得很是挑剔,捡的都是个儿圆的、周周正正的,颜色均匀的,通明透亮的。 SU,G0.
SU,G0.
中秋节前一天,母亲蒸上一笼枣糕,那将熟未揭笼时的香甜味儿,更是诱人!好容易盼到熟了,母亲两只抓着笼头的手左右旋转一下,猛力向上一揭,一轮圆月似的糕饼腾着热气直晃人眼,我们兄妹一阵欢呼——月亮!月亮! SU,G0.
SU,G0.
中秋这一天,总盼望着是个大晴天,好仰望那一轮明月,听奶奶讲那神奇的月宫故事,嫦娥啦、白兔啦、等等,最想念的是爷爷带回来的稀罕的月饼。 SU,G0.
SU,G0.
天终于黑下来了,吃过晚饭的我们,眼巴巴地望着东方,盼望着那里升起的圆月。渐渐的,东山背后亮了起来,黄黄的,红红的,偶尔一朵薄云飘过,会是金色的。其实月亮好像不着急,好半天才露出笑脸来,大地也慢慢地亮了起来。这时我们会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为月亮牵牲口,开开后门摘石榴……”看着奶奶焚香,母亲端着枣糕、月饼, 供月、供祖先。全家人说笑着,而我们的眼睛总不离供桌那里,心里总痒痒的。 SU,G0.
SU,G0.
好容易,在奶奶的吩咐声里,圆圆的枣糕切开了,金黄的月饼切开了。大人们吃着枣糕,我们则拿着奶奶分给的一小块月饼,陶醉了。想吃又舍不得,用牙一下一下的刮着,品着。那里边的红绿丝,花生仁别提多诱人了,偶尔一块稍大点的冰糖出来,高兴极了,丝毫不亚于现在从彩票里刮出五百万大奖! SU,G0.
SU,G0.
中秋节听说是起于唐代,《开元遗事》写“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讲的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赏月故事,而宋朝《东京梦华录》亦记录“中秋夜民间争餐酒楼玩月,至于通晓”。由此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月至少有千余年的历史。 SU,G0.
SU,G0.
作为中秋节的主要特征之一——月饼,在我们饮食文化深厚的国度里,恐怕还要早一些,但小时候往往听说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也就是元末时,朱元璋(另一说法为其军师刘伯温)利用民间中秋互送和必食月饼的习俗,包字条于饼馅中,秘密通知大家统一起义行动的时间,一举灭元建明,从此月饼更被赋上了民族抗争精神的化身意义。 SU,G0.
SU,G0.
至于月饼何以能寓团圆之意,那是读了几年书后才有所理解。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绝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圆的深切愿望。 SU,G0.
SU,G0.
月饼的诞生成长不知道几多坎坷,反正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里,似乎没有。而后,特别是近几年,它又变得“史无前例”了,包装越来越豪华,动辄几百上千,这些吃者不买,买者不吃的月饼已经没了味道,至少是变了味道,就叫它“羞花闭月”吧,它不在中秋文化的行列,人们大众还是喜欢自己的口味——团圆、长久! SU,G0.
SU,G0.
呵呵,中秋佳节,说到这些有点反胃,读读老人家的诗吧?“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多看看奔月的英雄,多想想那属于自己的“一二”吧! SU,G0.
SU,G0.
2008.农历8.8 SU,G0.
SU,G0.
SU,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