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4716
-
- 注册时间2008-09-07
- 最后登录2011-07-08
- 在线时间45小时
-
- 发帖20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蜂蜜907
- 威望0
- 宣传贡献值0
- 交易币0
- 好评度36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200
- 蜂蜜
- 907
- 威望
- 0
- 宣传贡献值
- 0
- 交易币
- 0
- 好评度
- 36
|
二00九年二月十一日 Gb |}Su 周三,晴。 Gb |}Su 日子很平常,生活就如此按着它的规律在进行之中。 Gb |}Su 工作是让人感觉到充实!不过充实的负面是让我们失去悠闲悠闲自由与轻忪。 Gb |}Su "苦难"似乎永远构成故事的主旅律。 Gb |}Su 一个中年的老男人;少年不幸,失去父母,成了孤儿,靠着自己的打拚,好不容易刚过上他的幸福生活,他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一不小心却又被深陷囹圄,可能将失去他的N年自由。 -----他的生命面对着承受的苦难就有N的多,且就在他出其不意时降临。 故此有人就说:生命是在悬崖边上跳舞。 Gb |}Su Gb |}Su 苦难如何承受?我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苦难都是不同的!不过曾读过一篇关于苦难的文字,写得很不错,转贴过来讨论么: Gb |}Su Gb |}Su 人生是由一个一个的苦难构成的。每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都尝过掏心挖肺的痛楚、数夜难眠的焦虑、一夜白头的悲凉。要想快乐,第一个障碍就是苦难 我的一个朋友曾说,坏人以苦难的名义作恶,好人用苦难感动自己。其实要快乐,需要超越苦难。超越这个词不容易理解,苦难降临之时,有多少人能做到心境平和?大多是深陷于情绪的乱麻之中,不知不觉被烦恼这个魔鬼摆布。只有慈悲胸怀的人,才能俯身注视自己承受的痛苦。苦难像盐,只有当心胸宽大如海洋时,才能溶解掉。未经世事的人,单纯如山泉,他的心胸是清澈透明的;饱经世事、历经磨难的人,他的心胸既可以像大海,而水质依然可以清澈见底;也可以像浑浊的江河,汹涌澎湃却杂质多多。 Gb |}Su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溶解苦难的能力。品格卑微的人,苦难如一座大山,压弯了他的要。心胸偏狭的人,苦难会转化为仇恨,他把苦难返还给施与他痛苦的外界;胆小懦弱的人,苦难是他的敌人,他用物的占有、情的索取来填满寂寞之心,以期躲开苦难。但是苦难并不理会这些,命运之轮总会转到那个我们最不喜欢的地方。 Gb |}Su 有慧根的人,会发现爱是苦难的溶剂。爱,指的不是男女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但这种爱又包含在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和朋友之爱之中。我愿意把爱当作一种宇宙能量,它是对宇宙万物、众生有情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它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Gb |}Su Gb |}Su 爱情的迷人之处在于通过对单个个体的爱肯定这个世界,所以长久的爱情之间,必然会有超越男女之情的成分。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天然地具有这种超越成分,所以女人天然比男人更能学会如何去爱。这种超越,是无限深入、无限宽广的,它的本质是我心甘情愿地"为(二声,成为的意思)你",我、你合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同体因此同喜同悲。这种定义的爱,对象可以为任何人,所以它可以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 Gb |}Su Gb |}Su 当你感觉到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时,坚如磐石的苦难,会变得如松软的泥土,一点一点失去了它的重量和硬度。它还在那里,但已经不会令你痛苦了。圣者之"圣",不在于能设法让苦难不在降临,或者一拳击碎苦难让它无影无踪,而是能够微笑地面对苦难,它来的时候不皱眉,心甘情愿地承受,直到它离开。这样,你收获的便是大喜乐,实际上是一种无欲无忧的境界。 Gb |}Su Gb |}Su 爱升起之后,面对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我们便可以德报怨,而不是睚眦必报。相对于以怨报德,睚眦必报是符合常理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但未必给生命个体带来快乐。以德报怨,怜悯给你带来苦难的人,需要修行,需要将心里的结一个一个打开。它需要人的内心足够强大。 Gb |}Su Gb |}Su 生活中吊诡的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给你带来苦难的人,往往是你最亲密的人。和你走得不够近,他的尖刺不会扎到你身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心量,爱最容易生出恨。佛教的教义可以解开这个心结。佛教认为人这种生命在六道中一世一世的轮回,每一世都有它的使命,人的一生就是修行的一生,目标是成佛。这一世你修掉了身上一部分恶,才不会带到下一世去;如果你任性胡为,下世就会堕落。而那个让你受苦的人,便是助你发现你本身的恶在哪里的人。你痛得越狠,你解脱的可能性越大,你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快。如果怀有这样一种心肠去面对世界,你便会慢慢地从心底生出慈悲。当慈悲越积越多,苦难便会被溶解掉。 Gb |}Su Gb |}Su 要快乐,就要学会用爱去溶解苦难。不过,没有人生来就会爱。在中国这个极度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大多数人只是遵循自然赋予的爱的本能,顶多处于小学还没毕业的水平。在我看来,情感教育更多的是自我教育,需要跳出恶俗的伦理道德来审视你和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那端,就是启发你掌握爱的能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