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济行·一个逐渐丰满起来的古商埠(一)
.
3月11日,是元宵节后第一次来到潮济村。
这是春节后的第39天,节日的气氛已经褪尽。几条新街早已恢复了平日的安静,潮济人又和往常一样,悠闲着、忙碌着。
转几个弯进入老街口,在原茶行的老房子门前有一对老夫妻,一缕暖暖的阳光从不宽的屋檐上方射下,暖暖地晒在他们身上。阿婆坐在一条板凳上,眯起双眼看着老伴,阿公在切芥菜,然后再把芥菜腌入一个塑料桶子里。熟悉农村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制作霉干菜的最先几个步骤。阿公阿婆都是八十多数的人了,虽然身体不是十分硬朗,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劳动,力争自食其力。
数次来过潮济,就有了一些熟人。在老街上行走,常会被招呼了。我正在一排老房子的后门附近转悠,一个老人招呼我:“我认识你,闹元宵时你来过。”几句寒喧后,他力邀我进他家喝杯茶。
不是在挖掘潮济的历史文化吗?与老人交朋友才是最重要的途径。老人给我倒上一杯茶,又拿出一小袋买来的兰花豆放在八仙桌上。这一小袋兰花豆,立时勾起了我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片断的记忆。那时,常会约上一二好友,一碟兰花豆,一杯老酒,围坐在小方桌前,谈天说地聊上一二个小时。
话题就从老人的住房开始,我的身后、楼梯旁有一口硕大的缸,而且缸壁有许多补痕,老人说那是过去的盐缸。原来,老人的祖、父辈过去在这房子里开过盐店。我指着右侧上方楼板垂下的一个上大下小呈四方形的突出物件,问老人:“那是什么?在楼板下挂着这样一个固定着的东西,从来没见过呢!”
老人站了起来,边比划着边引我走上楼梯。来到那突出物件方位的楼板上方,老人说:“过去,这楼板上是一个很大的木磨盘,用人力一圈圈地转着,通过碾压把稻谷脱壳变成白米,白米就是从这个孔道流入楼板下方的那个突出物件,进入楼下的盛米容器中。”我恍然大悟:“你这里曾经是米店啊!”老人点点头:“卖米,也卖盐。”
来到老街上,老人说:“过去,这条街上全是各种商店。仙居、临海、海门、宁海等县都常来人,到我家这个店来买盐。”他用手指了一下不远处的十字路口:“当时那里有一间旅馆,他们来了就住那旅馆里,第二天再挑着担子上路,翻山越岭一天或几天,才能回到家。”
顿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潮济老街当年繁荣兴旺的情景,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挑着担的,背着竹娄的,肩抗扁担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
这时,大兴来了电话,问我现在哪里,我说就在老街中段。
看我要走,老人说:“别走了,就在我这里吃吧!我炒点糕,将就一下。”对老人的盛情表示了感谢,我还是离开了他家,继续寻找我的兴趣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