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77阅读
  • 3回复

美丽与哀愁(12)·惜别黄岩中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8-30

    [作者:张锦鸣  (独家授权,谢绝转载)]

 

12. 惜别黄岩中学

 

正当“破四旧”的行动如火如荼时,北京的红卫兵已经开始“大串联”了。

“大串联”是文化大革命前期红卫兵的重要行动。他们在校园张贴大字报、批斗教师、停课闹革命后已经不再满足仅仅是校园的“革命”。于是,红卫兵走上街头“破四旧”。经过一番折腾,红卫兵也终于厌倦这类“革命”。他们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更大的考验。恰在此时,北京刮起了“串联”风,很快,全国开始了“大串联”。

刚开始,串联被上层认为是“革命行动”,并对到北京串联的学生提供生活费和交通费的补贴。红卫兵在串联过程中,纷纷在各地建起联络站,开始冲击当地党政军机关,乱揪乱斗当权派,破坏名胜古迹,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引起了全国性的大混乱。之后,中共中央不得不通知各地停止大串联。

黄岩中学学生开始时派代表赴北京接受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检阅,随后也陆陆续续开始了串联。

凝云已经不再是红卫兵了,自然当不了代表,更无缘去北京接受检阅。校园已归于平静,却也空空如也。在校已无所事事,凝云只好回家,翻出仅存的几本小说,与几位女同学相互借着看,以此来消磨时光。这期间,她找到了几本外国小说,读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生》等书。

8月,学校组织城里的学生下乡参加夏收夏种,吃住都在贫下中农家里。这时,凝云和她的一些同学都没有料到,一件即将改变她人生道路的大事即将发生。

十天的农忙假结束后回到家的第二天,一个女同学告诉她一个最新的消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学校招生,是参军入伍性质的。学校最近要开动员会,应届生都可以报名。乍听到这一消息,凝云似乎并未醒悟过来,遥远的新疆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继而,这位女同学提议:我们一起去新疆吧。

想了一整夜,凝云难以入睡。新疆——兵团——参军,多么诱人!可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待的又是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反反复复的思考。更令人苦恼的是,自己的前途出路何在?看不到前进的道路和目标,一切都在迷惘之中。留下来,等待分配就业,那更是虚无飘渺。她不愿呆在家中吃闲饭,不愿给父母亲增加压力。自强和自尊使凝云渐渐有了主意。毕竟是一件终生大事,凝云搜索着对新疆的印象,对兵团的记忆。

那是1965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军垦战歌》。这是一部描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十年来“屯垦戍边”伟大光辉成就的记录影片。影片记录了兵团军垦战士发扬南泥湾精神,为建设边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片中《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插曲,优美动听,很快就在校园里流传开来。电影中记录的新疆兵团无垠的良田,成群的牛羊,飘香的果园,还有那壮美的天山,翡翠般的绿洲,真正让年轻的学生们陶醉,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上旬的一天,凝云接到通知到学校开会。在黄岩中学礼堂,兵团工作组组长李授禄向大家作动员报告。李授禄在介绍了新疆兵团的历史后,极富激情地说:

 

新疆是一个好地方,兵团是毛泽东思想的大熔炉,知识青年到兵团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兵团数百万军垦战士发扬南泥湾精神,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垦了数十万亩良田,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座新城。天山南北,昆仑脚下,到处都有我们兵团战士的脚印。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军垦战歌》吗?那是真实的记录,辉煌的缩影。现在,兵团的生产建设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屯垦戍边”任重道远。同学们,你们都是有志青年,希望你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新疆去,到兵团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边疆的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最壮美的青春,新疆欢迎你们!兵团欢迎你们!

 

这是一份由兵团政治部编写的招生宣传提纲。这些滚烫的语言,加之李组长极好的辨才,使参加动员会的同学们热血沸腾。凝云也一样,心潮起伏。

回到家中,凝云对母亲讲了动员会的情况和自己的打算。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不大赞成女儿去新疆。母亲自有她的理由:新疆路途遥远,气候与南方大不相同,饮食习惯更是不一样,女儿怎么能适应西北边陲的生活呢?况且,凝云仅仅16岁,身体瘦弱,独自一人远走他乡,做母亲的怎能放心得下?母亲说:“这件事要慎重,也要征得你爸的同意。”晚上,凝云给远在上海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爸爸:

最近工作忙吗?身体可好?今有一事相告: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最近在黄岩招生。新疆路途虽然遥远,条件也不会比家乡好,但我认为年轻人要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艰苦生活的锻炼和考验,这样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因此,我打算报名去新疆兵团,做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你同意吗?我相信你会支持我的。

……

 

五天后,父亲发来电报:“信悉。支持支边新疆。”父亲长期在上海工作,上海已经有十多万知识青年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此,他对支边新疆并不陌生。只不过,在黄岩这样的县城,也动员青年去新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尽管从内心来讲,他并不完全赞成女儿去新疆,但长期担任领导所具有的政治觉悟,他只能表示支持。

大局已定,凝云与几位女同学一起到学校报了名。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凝云就是在紧要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6691,凝云接到《录取通知书》,全文如下:

 

录取通知书

翁凝云同志:

你光荣地被批准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参加生产建设。希望你去新疆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政治,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劳动,艰苦奋斗,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政治觉悟的新型的劳动者,为建设和保卫边疆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组

196691

 

接到《通知书》,凝云既高兴又惆怅。自己主动报名,没有任何的压力,现在愿望实现了,“好男儿志在四方”,她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但是,即将远离自己的父母亲,还有姐姐、哥哥,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况且,母亲年纪渐大,姐姐待业,哥哥生病,这一切,教她如何能放心得下?还有,自己真的能适应新疆的生活环境吗?能经受得住艰苦生活的磨炼吗?然而,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了。

与凝云一起支边的黄岩中学同学一共有41名,其中初三(5)班仅5名,4名是女同学,这让凝云多少感到有点遗憾。

学校里“运动”很热闹,又有七位红卫兵贴出了震动全县的大字报《炮轰县委》,文化大革命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这一切对凝云来说,已不再重要,如今,她已经是新疆建设兵团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了。

在即将踏上征途时,凝云独自来到了班主任老师李玉婵家,向她道别。

李老师是一位沉稳、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性。她担任了初三(5)班班主任后又兼任化学教师。她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慈母般关心着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她对凝云没有歧视并赞赏她的学习成绩,从而也赢得了凝云对她的信赖。在红卫兵造老师的“反”时,凝云与大多数同学始终坚信李老师是位好老师。当有人准备贴李老师的大字报时,凝云冒着风险通知了李老师。这件事,李老师全家至今不忘。患难之中的师生情谊是最可贵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天涯海角,凝云与李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老师先于凝云一个多月去世,这一噩耗始终隐瞒着她。当凝云病重,李老师的老伴陈大巧老师携子女来病房探望时,凝云还关切地询问李老师的病情。

离开李老师的家,凝云还陆续向其他老师、同学一一告别。

三年的中学生涯,是凝云学生时代最为珍惜的岁月。是黄岩中学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使她从少不谙事的小学生成长为懂事明理的青年。是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懂得了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三年的中学生涯,她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后,每逢探亲回乡、每逢同学聚会,她都念念不忘那纯洁的友情。

三年的中学生涯,虽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快乐;虽有不平,但更多的是理解;虽有烦恼,但更多的是释然。

如今,行装已打就,行程已甫定。

凝云再一次站在校门口,深情地凝视着那美丽的校园,心中默默地呢喃着:

别了,我亲爱的母校!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平平

发帖
620
蜂蜜
11467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6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8-30
拜读!
离线老骥

发帖
128
蜂蜜
555
威望
3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5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8-31
凝云和我是同校同届同支边进疆的,好人早逝,悲哀哦。此书是锦鸣为纪念凝云而写,读后催人泪下,颇为感动。
离线

发帖
15120
蜂蜜
5314
威望
275
宣传贡献值
12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9-02
让我想起了梧桐老师的<<静静的胡杨林>>.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