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06阅读
  • 2回复

美丽与哀愁(9)· 《红楼梦》与唐诗宋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8-27

 

   [作者:张锦鸣  (独家授权,谢绝转载)]

 

 

9. 《红楼梦》与唐诗宋词

 

从凝云的日记里得知,她从初中开始就读了古典小说《红楼梦》和许多唐诗宋词,此后,她一直喜欢这些古典文学。

由于父母亲喜欢读书,喜好诗文,家中珍藏了不少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和一批唐诗宋词之类的古籍。在阶级斗争年代,这些“封资修”之类的书,书店很少见到,少量发行主要也是供大专院校和研究单位参考。中学课本选用的文言古文,其目的也是“古为今用”。所以,一般的中学生家中很少有这类藏书。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电影越剧戏曲片《红楼梦》上映,才使中学生们对《红楼梦》有所了解。至于文化大革命大量印行的《红楼梦》,是毛泽东将它作为“社会政治”的教科书推荐给领导干部阅读的,并且要求“至少要读五遍”。这是后话。

可以说,那时的初中生读《红楼梦》,凝云算是比较早的了。她还抄录了很多书中的诗词。

《红楼梦》是清乾隆中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其影响至今长盛不衰。当年曾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它以艺术上的精致完美,以深刻的人生悲哀,打动了许许多多被莫名的伤感所笼罩着的世人的内心。《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庭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初中生的凝云读《红楼梦》,并不能完全读懂,更没有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品寓意有深刻的了解,主要是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然而,小说毕竟是艺术,而艺术总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去打动人。凝云被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所吸引,尤其喜欢林黛玉和妙玉之类人物的性格。

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病美人”,一个情感化、“诗化”的人物。性格上,她聪慧伶俐,却因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还显得刻薄尖酸,好使“小性”。然而,林黛玉才情卓群,冠群芳之首。在她短暂的一生里,以纯净的“情”来维系自己生命的价值,最终却以悲剧告终。妙玉则是红楼女子中最早勘破红尘,并与青灯梵音相伴终生的一位庵姑。妙玉清纯、娴静、素淡,在所有红楼女子中独树一帜。《红楼梦》中对妙玉虽着墨不多,却极具特色。

凝云欣赏林黛玉的性格,对其敏而讷、秀而敛,多情且寡淡,悲愁却强颜尤其认同,在读到她的悲惨遭遇时,不禁泪流满面,茶饭不思,感叹不已。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凡艺术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优秀的作品尤其如此。然而,把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去拟化,却往往会带来无穷的惶惑。凝云读《红楼梦》,恰恰陷入了这样的惶惑之中,以至林黛玉的性格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给她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了一些无端的烦恼。

凝云在喜欢上《红楼梦》时,受到父母亲的影响,也爱上了唐诗宋词。小时,父亲从上海回家探亲,总是将带给孩子的糖果分成大小不等的若干份,然后让孩子们背唐诗,谁表现最好,就可以领到最多的一份。父母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子女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唐诗是唐朝时由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的诗歌,其中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与杜甫。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后人编纂的《全唐诗》共收录了唐诗五万多首。千百年来,唐诗广为传诵,脍炙人口。唐诗中充满着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恬静优美,并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唐诗生气弥满、光彩熠熠,凡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无一不喜欢唐诗。

凝云以为,唐诗既浪漫又现实,意境深远,刻划细腻,寓意深刻。从中学开始,她陆陆续续收集了《唐诗选》、《唐诗三百首》、《李白诗选》等一批书籍。她尤其爱读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人的诗。几十年后,她还能背诵许多唐诗。

凝云还喜欢宋词,尤其爱读宋词中的婉约词。

宋词是在唐朝诗歌鼎盛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式样,此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宋朝时其成就达到了高峰。宋词,简炼、含蓄,以长短句相间,让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词句中得到充分的表达,深受世人的喜爱。

宋词中的婉约词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其形成早于豪放词派。它最早可溯源唐五代时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宋词中的婉约词派以秦观为代表,其中包括南唐的李煜和宋时的晏殊、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荣等。与豪放词派相反,它的题材面相对狭窄,多写儿女私情、离别之思。它含蓄蕴籍、细腻低迴,风格婉约绮丽。

中学时代,凝云在笔记本上抄录了很多宋词,且以婉约词居多,其中李清照的词作最为显著。暑假里,凝云常常与母亲一起读唐诗宋词,一起背诵李词,或母亲背上阙,她接着背下阙,母女俩以此为乐,并为李清照的晚年命运叹息。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48年)。其父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母亲祖上为状元。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十八岁时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后,有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常以诗词唱和。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充满着理想、温馨、喜悦,同时也间杂着惆怅和压抑。李清照南渡后,丈夫病逝,家境衰落,先后飘零于浙江台州、温州、金华等地,过着流离颠沛、独在异乡的孤苦生活,晚景凄凉。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以及个人的不幸遭遇,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充满了乡愁、悲愤、失望、沉痛以至凄厉的情绪。她的词作大都散失,只留有后人重辑的《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凝云对李清照的词,最为着意的是她描写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愁苦”之作。许多年以后,我与她讨论李清照的词时,她说:“李清照的词,好在意境,妙在用语,看似寻常句,却是无穷意。虽有婉约,却也不失豪放。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令大丈夫气概跃然纸上。”凝云的这一番见解,却也有独到之处。她说她最喜欢那首《一剪梅》,旋即,她轻轻背诵起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确,李清照的词许多人都喜欢,难怪,在历代女词人中,唯她的词流传得最广。

凝云读红楼,喜诗词,仅仅作为初中生的业余爱好而已。只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这一爱好的继续,认识才有了深化。一个人在年轻时总喜欢梦想,伟大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必然也会在年轻人的梦想中潜移默化,因此,它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爱好情趣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学生的凝云就是这样。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

发帖
15120
蜂蜜
5314
威望
275
宣传贡献值
12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8-27
美丽与哀愁的凝云越来越跃然纸上。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离线秋卉

发帖
4873
蜂蜜
9212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58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8-28
小时候我也背过唐诗宋词,但中学毕业后就记不住了。
凝云的父母爱好诗词,他们的女儿凝云就喜欢文学诗词。我的父母教数学物理,我们姐妹兄弟都偏科数理化,看来遗传基因和家庭氛围作用挺大的。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