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云父亲翁培刚,于1970年12月1日含冤自尽于上海寓所,年仅50岁。这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悲剧。
翁培刚,又名翁同修,1920年1月22日(古历正月初二)出生于临海,后随父迁至黄岩。翁父祖上遗有6分4厘桔园,以种桔为生。土改时,家庭出身被评为“城市贫民”,这是一类非无非资的阶级定性。翁家家境并不富裕,但翁培刚是独子,因此其父倾其全力让他读上了私塾,后进入中学读书并拜师学医。由于家中经济难以为继,只得中途辍学。1934年,翁培刚14岁,经人介绍独自赴沪,先后在上海中西药房、海宁药房做学徒,后做了店员。海宁药房位于上海海宁路233号,地处繁华地段,药房生意颇为兴隆。其间,他自学医学、自修文化,凭着他的聪明和踏实肯干,深得店主的赏识,逐渐成为店里的业务骨干。1945年7月,日本即将投降时,上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父母对其子独自在沪很是担忧,且自己年事已高,去信要他回乡。翁培刚遵父命只得辞职。回乡后经人介绍,进入温岭旧政府监狱做了一名狱医。
当时,温岭监狱里关着一批刑事犯和政治犯。这些政治犯均是对国民党统治不满的进步人士,情节不很严重,重要的早已递解杭州浙江陆军监狱。翁培刚任狱医时,只管看病,不谈政治。因此,建国后对他这一段历史的政治结论为“没有罪恶”。恰在此时,他结识了在温岭医院做助产士的凝云母亲林以中。俩人自由恋爱一段时间后于1945年底在温岭结婚。
翁培刚任狱医时,适逢抗战即将胜利之时。这年6月,侵华日军从温州、乐清北撤,经大荆退往黄岩。日军在温岭县窜扰了三天三夜,数十名群众被杀害。9月3日,日本投降,温岭各界民众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翁培刚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参加了这一大会。次日,他又参加游艺大会和火炬游行。温岭全城店铺、商号处处张灯结彩、开台演戏,欢庆抗战胜利。但温岭社会并不稳定,国民党内拉帮结派,贿选议员,闹得满城风雨。紧接着,市面上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全县各地相继发生了饥民闹荒、教师罢教等一系列事件。
目睹温岭社会动荡不安这一乱局,新婚不久的翁培刚夫妇,双双辞去旧职,暂时栖息在岳父家,等待时机,再觅新职。
在岳父家闲居时,夫妻俩或则吟诗作赋互赠,或则双双出游,寄情于山水。他们游览了温岭方山等名胜古迹,出行雁荡、石梁、国清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留恋的一段少有的幸福时光。
1946年12月的一天,翁培刚接到上海海宁药房来信,称:“上海时局吃紧,不少店员已回乡下避难。”信中再次邀请翁培刚赴沪履职。
此时的上海,整个社会正处于纷乱动荡之中。内战已经爆发,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民不断举行爱国民主运动。上海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吃饭、要和平、要自由”的口号。上海的工人店员也卷入了抗议的浪潮,市面上物价飞涨,经济萧条,民生凋蔽。国民党陷入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重危机。
考虑到长期闲居在岳父母家总非长久之计,并且翁培刚的性格中有着不愿寄人篱下的倔强,又加之药店老板对他的器重,他决定再次赴沪。1947年1月,翁培刚再度来到上海,就职于海宁药房,后来又在一分店、二分店担任营业员、经理。建国后,担任了海宁药房公方经理,一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止。翁赴沪不久,妻林以中生下长女翁九云,次年又生下儿子翁近云。
凝云母亲林以中,1915年生,年长了父亲整整5岁。由于是林家最小的女儿,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哥哥姐姐的呵护,加之林以中容貌曼丽,幼时在家庭的熏染下,富有教养,因而自视甚高。林家毕竟是书香门第,在培养儿女上向来一视同仁,因此,林以中7岁时即被送入学堂读书。1935年,林以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护士学校,毕业后回到温岭医院做了助产士。林以中以其优越的家境和自身的修养,始终待字闺中,直到30岁,才与翁培刚结婚。婚后三年内连续生了三个孩子,再也无法就业,此后一直在家侍候公婆和抚养三个子女。
林以中自小喜欢读书,尤其喜爱古典诗词,偶尔涂鸦以自娱。婚后,伉俪情深,时常以诗词互赠。此后几十年,家务之余即与书为伴。据凝云同学回忆,读中学时,同学们去凝云家玩,每见她打过招呼,端上茶水后,即自己到一边看书去了。
据林家后人说,这位小姑年轻时很干练,哥哥姐姐各自成家后,她辅佐母亲主持家政,有条不紊。她威而不怒,令下辈人很是敬畏。当孩子们嬉闹无度时,一见小姑出现,大家都屏声静气,悄悄退出。后来,历经了生活的坎坷后,林以中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以后的事了。
1950年1月,林以中携一双儿女回到黄岩城区梅梨巷夫家,从此一直居住在黄岩。
梅梨巷是当时黄岩城关区一条古老的小巷,全长不过百米。西与天长路相接,东连另一条小巷。黄岩于1949年5月29日和平解放后,社会逐渐稳定。紧急着,黄岩开展了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居民生活安定,只不过多了居委会召集的各种会议和通知。
自从定居黄岩后,林以中深居简出,少有与外人往来,仅同当年杭州卫校的几个女同学有些联系。丈夫翁培刚自去沪后,一年内仅有一、二次回家探亲。夫妇俩分居两地,只能以书信往来互诉衷肠及家长里短。此时翁培刚的月薪达116元,每月寄回80元生活费。当时物价稳定,每斤肉价也仅三角多,直到六十年代才调至每斤5角8分。可见,翁家家境很是不错,生活水平远高于一般城市居民。
家境的优越,父母亲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对幼年凝云的宠爱,深深影响着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