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有些事,事后总免不了后悔。我的东湖游,也是如此。专程去东湖,却没能认真地领略其风采,体味其韵致。更没能去追根求源,问清或看清景点的名字或来龙去脉。
历史文化,是需要去挖去领略的。临海,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府郡所在地,自是有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特别是蕴含在那名胜古迹里面。所以,要读懂东湖绝不是在匆匆忙忙的半天一天内所能奏效的。
在如此的大热天,在骄阳的蒸烤下,在没有微风的闷热气候下,也实在不是可以慢悠悠地推敲文化古迹的。比如,在这棵湖边的大树旁,只拍了这样一张照片,就急着退回原路折向北过一小桥,踏上了一圈鹅卵石小径。低下头来,不觉着放慢了脚步。鹅卵小径,别有一番情趣,特别其中有一段路面被树荫遮掩的花花影影,不也是一幅图画?
走过半圈鹅卵小径,又跨过一座石拱桥,前面一条笔直的砼面路,不远处路中间有一块石头,一壁书有“樵夫祠遗址”三字。稍远点又鞠起一曲桥,透过树丛向斜左面可隐约见到又一座亭阁,这时,刚有一对情侣撑着阳伞走了过来,使我的照片顿时有了动感。
“看——那边有荷花!”我顺着岚儿的手指看过去,果然在左边的远处湖面上有一片葱郁的荷叶。快步来到靠近荷花的湖边,就看到在荷叶中有三三两两的红花,大的、小的,有花蕾、有莲蓬……我们在湖边一片草地上站定,岚儿说:“我去买点冰水来,我们在这里好好地拍拍荷花。”
我一个人在湖边寻找着适合的角度,在整片荷叶中寻找拍点。可惜的是,我们所处的位置离荷花远,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拍点,用数码变焦一拉近,就会糊了,因我的相机就属这档次。不拉近就太小,拍了等于没拍,没任何价值。抬头远望,发现对面大朵的红花较多并离湖边近,可是那边是逆光无法拍摄。
不一会儿,岚儿拎来了一袋吃的,当然最抢手的是那冰水。边吃边拍,时间也溜得快了许多。
用镜头在荷叶丛中探寻着,勉强地演绎了荷从含苞到莲蓬的蜕变过程,以荷花及花蕾的各种形态,凑成了《我来写荷——多姿篇》,可是毕竟是成不了作品,只能是普通照片而已。连我自己也没满意,发到“我的镜头”中经朋友们一点评,就更清楚差距所在了。
比如,在用光方面我就是最弱项,在现场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经摄摄一提点才知道最佳的拍荷时间,应该是早上或傍晚,否则就会“光影不好,花瓣不够透”。而当时,我们没注意到太阳正当顶,已经十二点多了。
这是我头一次拍荷,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可何尝不是今后成功的铺垫呢!
收拾起随身东西,继续前行。火热的阳光下,全身感觉燥热不安,皮肤隐隐作痛,自然是少了许多欣赏美景的心情,一会儿就不自觉会进入了廊坊内,因为在那里可免遭炙烤。
站在廊里,前后眺望,频频地对着周围举起相机,也算是到过了这些地方。
这时,我们俩都感觉到已经意趣大为降低,不象上午时那样意气风发了。
我们相约着往回,向西出入口处走去。
来到东湖西湖沿,慢慢地沿湖岸往南走,我们同撑一把阳伞,慢慢地闲话着。岚儿说:“老哥哥,你们拍照也好辛苦啊!”
我深有感触地:“当然,不辛苦哪有好PP呢!”
“但愿老哥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象我一样地伴随着你、照顾着你。”岚儿这话,传进耳膜时直让我感觉是一股真诚,我笑笑,无言。
不久,顺着湖岸又回到了早上刚到东湖时所站过的地方。岚儿拉住我的胳膊要我往回看,湖边几艘游船旁,一座石块垒成的拱桥入目而来,她提议以它为近景以船为中景以湖中亭阁为远景拍一张。
放眼前看,临海去年新建的崇和广场前,那数不清的台阶,整齐有序,刚好补充我在收集中的《线条·排列·组合》。
自此,东湖的主要景点依水山庄、骆临海祠、樵云阁、琪水园,都让我们走到了,又来到了刚来时的崇和广场,算是完成了任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