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12阅读
  • 1回复

【文学访谈】林海蓓:诗歌之花会慢慢绽放[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0-18
  诗歌不会死亡

  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盛况至今仍令人怀念。曾有人说过:一片树叶掉下来,能砸死一打的诗人。这句话很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诗歌的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诗歌却由盛转衰,成了没落的“贵族”。有人说,诗歌已经远远地落在生活的后面,更有人说,诗歌已经死了,读诗的人是傻子,写诗的人是疯子。对于这个现象,您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林海蓓:说诗歌死亡了,这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他们对诗歌本质缺少应有的了解。首先我相信,诗歌不会死亡。

  人在社会中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艺术本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失去这个本能,人不过是行尸走肉,只要精神需求存在,诗歌艺术就肯定会被一部分人接受,甚至会在一个时期为大家所共同关注,形成一股热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好像跌入了沉寂的深谷,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反思历史,我们会发现,诗歌最热的时期,全民皆诗的年代,恰恰是社会生活最不正常、最不稳定的时期。而现在,诗歌不是死亡了,应该是继承发展了。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主义开始进入中国,对我们的审美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对于这种新的审美观念,有的人走得比较靠前,有的人比较滞后,所以有些人感觉读诗读不懂了。

  其实,诗歌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能够欣赏它,读懂它,还是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现代诗歌教育也应像中国旧体诗词那样,有一个比较成型的艺术教育方式。

  一个诗人的成功与否要看这个诗人的作品是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是否有进一步延续下去的可能性。我以为,诗歌有两种,一种是重要的诗歌,一种是优秀的诗歌。优秀的诗歌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它所体现的诗人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人类永远是共通的。有些诗是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作品,在那个时期必须提到它,因为它是当时人类思想的里程碑,不提它就无法说明这个时代。现在的诗歌,只要大家冷静地看一看、读一读,就会发现诗歌是在向前蓬勃发展的,而且是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的,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商业化时代,读诗需要一种状态

  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朦胧诗特别热,席慕容、汪国真的诗很快热遍全国。但后来诗歌的影响力就慢慢下降了,变得无声无息。以后,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散文、小说也经历了一段很痛苦的日子,但它们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很快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要,它们的创作非常繁荣。可是作为时代歌者的诗歌艺术,一种最有激情、最能直接表达心灵感受的艺术载体却几乎失去了声音。这似乎与时代的变迁有关,您认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诗歌呢?

  林海蓓:诗歌一般都走在时代的前面,比如改革开放之前,最早的朦胧诗兴起的时候,其它的文艺门类都还处在沉寂当中。对于一个时代的变革,诗歌的敏感度比较高,也是最好体现的一种方式,直接、简单、热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诗歌热潮退去,散文、小说繁荣,一个原因是由于经济改革、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社会压力加大了,越轻松好读的东西,可能更是人们所需要的,比如茶余饭后、等飞机、等车时,人们会很随意、很轻松地读一篇散文、几页小说,因为它们是在讲故事。而诗歌需要静下心来,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是非常匆忙的人能够轻易进入的。

  另一个原因是诗歌内部的。一些诗歌由于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追求所谓的“先锋”,而忘记了诗歌与读者的联系,脱离了同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联系,失去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再加上大量伪劣作品的出现,这些似是而非的模仿作品造成了诗歌创作的混乱,人们看了后摸不着头脑,这就注定了诗歌会失去一部分的读者。应该说诗歌由于自己的不成熟,使读者倒了胃口。

  记者:是不是一些诗歌作者,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特别注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写出的内容就比较晦涩,如果别人不了解他的生活,也就无法体会他诗里的内涵?

  林海蓓:是的。一首诗歌如果缺少了一种心灵的穿透力,充其量不过是一些较为极端的个人体验。一个好的诗人,应当能够把他的个人体验化为公众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后唐诗人李煜,他的作品很多也是个人的体验,但他的作品具有穿透力,流露的国君的哀怨,使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当然,一个好的诗人,不会去刻意追求社会性,他的社会性应当自如地体现在字里行间。

  诗歌之花慢慢绽放

  记者: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对于诗歌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预期?

  林海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未来几年诗歌将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来关注诗歌,阅读诗歌。

  诗歌需要普及,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但是现在对新诗的研究和教育还很滞后,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令人高兴的是,诗歌的普及教育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列入学生教材的新诗比例越来越大,诗歌的社会影响也正逐步回升。新诗史虽然很短暂,只有80多年,但新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我相信不远的一天,远离大众的诗歌将会重新回归大众。

  诗歌其实并没有远离我们,诗歌一直在大众中“生活”,每一个人的身边都飘荡着诗歌的“身影”,都萦绕着诗歌的“声音”。你只需敞开“紧闭”的耳朵,仔细倾听……诗歌之花就会慢慢绽放。

  [转自《台州商报》2006-9-17 第七版]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美灵
发帖
47
蜂蜜
995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3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0-18
诗情画意是人类永恒色追求............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