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ER-CONTENT>
“正想上街理发呢,没想到你们送服务上门!”
“这个问题,一定要帮我们反映一下!”
前天上午,“台州晚报社区行”走进黄岩西城街道下埭头社区。由本报和黄岩慈善义工组织的律师、医生、发型师、摄影师等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了理发、清洗眼镜、法律咨询、医疗义诊等方面的便民服务,受到居民的欢迎。
除了送服务,我们的记者还跟居民面对面,聊起了家常,记录和整理居民碰到的各种开心事、烦心事。
义务服务受欢迎
我们的队伍刚进社区,远远地就看到不少居民已经在社区文化礼堂的大厅里等候了。小区居民张罗着帮忙挂条幅、搬桌子,很是热心。
“假币识别”摊子前,很快围了一圈人。
“上次我去卖花,一个小伙子来买花,价都不还,给了100元。没过多久,他又来了,又给了100元。后来我发现,这两张一百元号码是一模一样的。”说起这事,黄春林大爷很是愤慨,也很无奈,“后来,新的一百元我都不敢收了。”
“现在我知道假币怎么识别啦,下回收100元,就有底气多了!”通过义工耐心地讲解和比对,居民们连连说对假币的认识进了一层。
义工们提供的免费理发、量血压等服务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一直被很多人围着,义工们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热情义工献爱心
今年63岁的徐凤华,是黄岩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会长,因为他的网名叫“秋绪”,义工们都尊称他为“秋老”。
前天一大早,“秋老”就带着20多名义工来了。义工当中有白发的老大妈,也有还在上小学的孩子。
黄敏芳今年已经64岁了,听说有进社区活动,她早早地报名,一大早就过来守候了。黄大妈说,退休了没事干,加入义工,做好事,心里很是开心。“我年纪大了,重体力活干不了,但打打下手还是行的。”活动现场,黄大妈很是忙碌:搬凳子、维护活动现场的秩序等。
看到理头发的人很多,大家等在那里干着急,黄大妈想出了“发签叫号”的方式,“大家领到号牌后,知道自己前面还有几个,可以去忙自己的事,不用在这里干等。”这个主意让大家纷纷叫好,拍照片、验光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汤珂祯小朋友今年才9岁,在黄岩实验小学读一年级,小家伙是跟妈妈一起过来的。他见到记者就兴冲冲地跑过来说,自己很喜欢参加类似的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感到很快乐”。妈妈王女士摸着儿子的头,深有感触:“我觉得带他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能培养他乐于助人、感恩社会、宽容大度的好品质。”
和谐小区快乐多
陈锋是浙江常青藤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前天跟着记者进社区,希望能给小区居民提供一些法律方面的援助,结果,他的摊点前是最冷清的。
有个阿婆走过来,好奇地看着牌子问“这是做什么的?”陈律师耐心跟她介绍,问她有没有遗产继承或邻里纠纷之类的烦心事,可以在法律层面帮助出出主意。
阿婆笑了,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这邻里关系很好,子女也都很孝顺,不用上法院,用不到律师的。”陈锋也笑了:“社会和谐,打官司上法院的少了,也是我们法律工作者希望看到的。”
忙碌的一上午很快过去,记者和义工们叫来了快餐,大家散在四处吃着,有个阿婆走过来,眼神里很是痛惜:你们这么辛苦,真不好意思了!她热情地招呼大家:到我家去吃点吧!
94的赵冬英老人是社区里年龄最大的,虽然坐着轮椅,但还是喜欢到到处走走,保姆说她最喜欢热闹。“阿婆,你还认识我吗?”“阿婆,身体还好吗?”不时有人上前跟她打招呼。阿婆微笑着,目光里满是慈祥。
快乐的笑容,和善的目光,是大家在下埭头小区里看到最多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