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290阅读
  • 6回复

小议“文品即人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端木天
 

发帖
2171
蜂蜜
4209
威望
46
宣传贡献值
15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3-11

    我经常看见一些人惯用“文品即人品”来表达自己对某人的不满心情。它的潜台词就是说从你的文章中能看出你这个人的人品差劲。从文品里果真能看出人品吗?很难!
    清人魏禧曾对他的朋友说:“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虽孟子知言,亦不能以文章观人”。魏禧这句话的道理,应该说是浅显易懂的,稍加印证,人们便会心悦诚服,不得不颔首称是。就说严嵩吧,严嵩在《明史》里被列为奸臣传中,他是弘治十八年以二甲第二名及第,然后入翰林院。他的诗文,才气很高,有人说可以与孟浩然相比。如果单看他的这些文章和诗词,有谁能看出他是一个没有品德可言的人?又有谁还会闭着老眼,张着个大嘴巴一口喷出“文品即人品”来?恐怕没有这样的人。
    文品和人品的这种背离现象,说到底,归于文章这东西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已,很多时候它是带有功利性和情绪化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看上去写的很优雅,实则暗藏杀机。当然,我们说到文品和人品的背离现象时,不能忽视背离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很多,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里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原因,他认为“为文而造情”。就是说写文章的人,要根据需要做出一些感情来,让感情烘托主题。这样一搞,问题也来了:瞎眼睛的读书人只看几个带感情的字眼,没脑子的读书人只会断章取义,于是大呼小叫“文品即人品”。这些人,于呼中露出道学嘴脸,于叫时排泄酸儒腐气,这是刘勰万万没有想到的。
    东晋的简文帝司马昱(和王羲之是同时代的),这个人做皇帝是个短暂的傀儡,但做文章倒有心得,他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也就是说谨重之人可以做出放荡之文。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可以从文品里看出人品啊。再看一个例子:
    我记得鲁迅在他的《隐士》一文中,开篇便引用了两句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明代有个读书人叫陈继儒,这个家伙写文章有个特点,专写隐士的闲情雅趣,他还把自己比做闲云野鹤,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与世无争,无意仕途的样子。实际上呢,他却是一个热衷仕途,难忘红尘的人,于是就有人写了那诗讥他。假如按照“文品即人品”来看他,我们不就是被假象蒙骗了,好在那时的人不相信“文品即人品”,一眼看穿了他的面具,让他再也不“飞来飞去”了。
    我还可以举一个反证,来说明文品和人品的这种背离现象。先看一首短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根据僧人的戒律,“隔帘闻钗钏之声,即为破戒”,写短诗的这个僧人居然抛出一钵眼泪,尽管他自己声明说是“无情泪”,可谁会相信呢?无情哪来的泪?欲盖弥彰,无银三百两。据此,若按照“文品即人品”的说法,我们可以认定写诗之人必是一个没有品德的淫僧了。然而,它却是一代名僧苏曼殊写的。
    我不知道“文品即人品”出自哪个高人之口,但我想,这句话很可能是从“文如其人”那里演化来的。“文如其人”出自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在这篇文章里,苏轼阐述了自己对弟弟苏辙文章的看法,说弟弟的文章就如同他的为人一样,不愿为人所知。苏轼原来一句极平常的一个比喻,被后人炒作出具有如此宏义的东西来,苏学士若泉下有知,不知他是摇头还是点头啊。
    活生生的现实不能使人相信“文品即人品”,虚拟世界的网络,我想更不值得一提。罢了。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3-12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楼主引经据典,看客不虚一读,受益了!
坦白说,自从上网开始写文章以后,常见朋友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这里可能包涵褒贬之意,得看对什么人说了,我估计在没看到先生这文章之前,朋友所言也正如先生所说,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要了解真正的内涵,还是得看看先生所引用的这些历史典故。
谢谢先生的精炼之笔!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3-12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读端木先生的文章,就是一次学习。

虽说“文品即人品”这话没有多见,可是“文如其人”却是被许多人所引用的,鄙人也曾经使用过却从没有如端木这般实在地考究过它的合理性。

经端木如此这般地一分析一论证,真还让我明白了几分,分析得可是很有道理。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芳草
发帖
439
蜂蜜
3574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80
交易币
0
好评度
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3-12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经常看到“文如其人,字为心声”的话语并深以为然,读了端木先生的帖才知其谬误在哪里,想想真是惭愧的紧。拜读了!
离线端木天

发帖
2171
蜂蜜
4209
威望
46
宣传贡献值
15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3-12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谢谢各位的回帖。
“文品即人品”这个问题很复杂,你说它有道理,它也有合理的一面,你说它没有道理,它也就没有道理。这两种情况的转折点在哪里,是我寻找的关键。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是一个短篇能做到的,我和我的老师私下里也交换了看法,但始终没有找准。
因此,发这个短篇,仅是就它不合理的一面作个介绍,不是说它一定不对。希望对这个问题有心得的朋友,对它作更多的补充。谢谢。
离线不是偶然
发帖
193
蜂蜜
1488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3-12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先生动作好快,还是一篇精彩之作!
有些历史典故都是第一次看到,真真受教。

我以为,“文如其人”没错,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有对应的喜好和做法。从文风可以大致感觉出此人性格的基本形象。
自从上网以来,常常会因为网上的文字而意外地发现熟悉人的另一面,会想:原来他(她)还能写出这样的??但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们心里的,不一定表现出来、不一定有机会了解。所以有些人写出与之寻常表现相反的东西,也不稀奇。
但是,这个“文”是指真心流露的文,是不作伪饰的文。正如文中所言,当文章不过成为出于目的的手段和装饰,就不过如其它的种种手段一般,道具一场,不能简单愚蠢地直接来看。认真分析也可以说,恰恰确实能看出他们的“人品”,果然沽名钓誉虚伪无耻。
这种出于需要的伪装“文”放低了标准也很寻常,相信很多人都做过和正在做。比如我们小时候在老师的诱导下,大多写过什么长大后志向是“当科学家、当工程师”等等;比如学生考试时写命题作文,往往写得又专又红,因为这样才得高分;比如我们写总结、写公文、写领导讲话……等等等等等。这种时候,有谁会去“文如其人”?

说到严嵩,我历史研究不多,讲起典故真是汗颜。但是想说:奸人不一定就是完恶之人,文学作品中总是要把反角塑造得有血有肉才叫丰满、才叫真实,想来要打小开始每个窟窿眼都坏透了也是不容易,王刚饰演的和绅形象那么深入人心也是因为颠覆了传统的脸谱一刀化;再者,奸人不是小人,奸人也是“雄”,肚子里没点内容,怕还做不了大奸。

再说名僧之诗,我倒不觉得看这诗会以为写诗人乃名没德淫僧,是我思维太不够规矩吧。
我想这一篇,更象文中所提刘勰之说:“为文而造情”,根据需要做出一些感情。就比如前些日子为写蜜蜂而搜索到的资料中,想起初中课本里曾有一篇《荔枝蜜》,作者从自己因被蜜蜂蛰过而对其“怀有敌意”写起,到因荔枝香甜而去一探究竟了解了蜜蜂的伟大,到最后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么矫情的文章不是哪个纯洁的学生同志写的,而是我们的大作家杨朔写的。我很怀疑他是否真的梦见自己成了蜜蜂?这很可能是为了文章需要、为了读者群需要而造的情节。
离线诺言

发帖
715
蜂蜜
4843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7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3-17
RE: 小议“文品即人品”
从来对文品即人品这句话深不以为然.支持先生的看法,并被文章里的论证所吸引.

有些人一边写着锦绣文章,一边做着苟且之事.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也有些人确实表里如一,让人佩服.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