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一个贫困生上了大学以后……
昨天,在永宁公园音乐喷泉处的科普周活动现场,与几个同事聊开来。当聊到慈善话题时,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事,我自然地问大家以后有没兴趣一起做做慈善事业?这时,一个气象局的干部马上给出否定的答案。我问这是为什么?他说起了这样一件往事:
2004年,他在院桥镇某村当农村指导员。
当时,该村有一个黄岩中学毕业生,成绩优异,分别被清华与北大录取。可是,他父亲早亡,母亲远走他乡,他与奶奶相依为命。这样的家庭,哪来钱供他上大学呢!他与奶奶是一筹莫展。
这位指导员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向区团委与院桥镇等部门、政府汇报这个情况,要求给予帮助。说到这里时,在科普活动现场的现任区科协副主席魏红也插了进来,她当时就在区团委当领导,这事正是她经手的。据他们回忆,当时是团委、镇里,还有其它一些单位,都捐赠了款项,凑足了学费等,让这位学生顺利地进入了北大学习。因为北大由他任选专业,而清华是指定专业,所以他选定北大。
时间过去了六、七年,这位学生应该早就毕业工作了。可是,他连一封平安信都没有给过这些帮助他进入大学门的人。连他这位当时身在农村,与这位学生有过最直接接触的指导员,也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别的我们不要他怎么样,只要有一封信告诉一下他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就心安了。”这位原指导员对我说。
身边,正有一个区科协的工作人员,他有院桥镇某村村干部的电话号码,听说这样的事后马上拨了过去。一会儿,他告诉大家,这位学生现在深圳工作,月薪一万多元。
因为,这位学生走了以后杳无音信,使帮助过他的人心里产生一种不踏实感,总觉得这个学生缺少了点什么,从而怀疑起自己当时慨然出手相助的行为,是不是值得?其实,资助人需要的只是一封信而已,让他们知道自己帮助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吧!而没了这封信,有时竟然会动摇一个人做好事的信念,从此不愿再做这样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