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43阅读
  • 4回复

遥看鹳雀绕新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思远山
 

发帖
89
蜂蜜
1402
威望
13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10-27
        千余年前,边塞诗人王之涣一曲《登鹳雀楼》唱响诗坛,鹳雀楼也因诗而名,成为历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想象中,那楼矗立黄河岸边,巍峨入云,俯视着滚滚入海的黄河,给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zZR_&z<  
       偶然一次机会,带着多年的向往,找寻到了这座名楼。当站在她面前时,看到的却是新开辟的院落,新建的大门,新起的高楼。顿时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郁闷和惆怅,怀疑是不是为了旅游,这里又造了一处景观。尽管如此对鹳雀楼的思念仍不曾消减,我要的是饱经沧桑,盼的是与古人对话呀! zZR_&z<  
        回头看到新栽的小柳树荫下,有一位开代步车的大哥,想问又不敢问,觉得都是风景区的人,问了也白问,一定说“是这里”!犹豫间还是搭讪上了,出乎意料,大哥满腔惋惜的说:“这是新建的,老楼早不在了,遗址在普救寺那边,那里啥也没有。” zZR_&z<  
        原来是这样!这新建的有多少历史价值?那来路上的无限遐思,顿时变得单薄起来。遥望新楼,建筑格局仿佛黄鹤楼、藤王阁,气势倒也雄伟,建筑水平也无可非议。偶尔也有一二鹳雀绕楼掠过,却不见栖脚,我想不会是它们祖上的传说基因在作怪吧?也嫌弃楼新、缺少底蕴? zZR_&z<  
        不知道鸟的传承因素,人的印象却很重要,一但不是原来想象中的事物,即使再新、再华丽,也不能唤起兴趣,同路人也有这种感觉,于是站在大门前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作罢。 zZR_&z<  
        返程上,由此想到那黄鹤楼、藤王阁也未必就是原址,关键还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在作祟。现实中,感觉很主观,因而多少年来害人害己的事层出不穷,吃了亏不思变改思维方式的也连绵不绝。这样看来,科学发展观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根深蒂固的印象主义轻易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和科学发展观还会有着长期的争斗。争斗不可怕,可怕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挡箭牌的伪科学,和那些善于变通的“智”者。 zZR_&z<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旧鹳雀楼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辉煌点。这个点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更上一层楼的精神仍在,所以才有了文化的追求与进步,好像大多数人并不关注楼在与不在。由此看来,精神的力量很伟大。至于现在看到的建筑,旧楼的后生--新楼,也就是当代的鹳雀楼精神载体,缺少的是岁月的洗礼。可以肯定,几十年后,目睹建楼的人都不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厚重也就慢慢出来了。 zZR_&z<  
        鹳雀新楼,耐心等吧!不要感到委屈和惆怅,多年媳妇熬成婆,更何况熬成的不是一般的婆婆。到那时,文人墨客,登楼怀古,低吟高唱,那么王之涣当年驻足的就是你了。 zZR_&z<  
        俗话说:“麻雀、老鸹旺处飞”。到那时,那些鹳雀也不会不知趣,另栖他处因此而失去依托的光芒! zZR_&z<  
                                   2007.7.5
离线秋枫

发帖
998
蜂蜜
15585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6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0-27
拜读了,           
拥抱激情,感知幸福
离线华仔天地

发帖
6704
蜂蜜
22091
威望
13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32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0-28
历史文化遗迹能流传至今,可惜早已被拆,为了开发旅游业而将遗迹重建再吸引游人观赏,但这种味道永远不在人民心目中.
用耳朵聆听音乐,心灵感应世界;
用镜头记录人生,留住美好回忆。
离线秋雪

发帖
6146
蜂蜜
25141
威望
58
宣传贡献值
16
交易币
0
好评度
38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0-29
来坐坐,祝楼主天天开心哦!!!
奔忙于生活的我,闲时爱在书本上找些不知名的东西,喜欢爬在格子上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字。
离线叶儿

发帖
1869
蜂蜜
2975
威望
6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0-29
拜读远山的佳文了,欣赏!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