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09阅读
  • 3回复

才高九斗说项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
蜂蜜
64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9-08
才高九斗说项羽
菜九段
看了这个题目,人们可能会说,菜九是不是老糊涂了,成语只有才高八斗,怎么被篡改为才高九斗了啊?菜九老是老了,但自认为还没有糊涂。成语确实是才高八斗,但楚霸王项羽毕竟为我们庞大的成语库贡献了取而代之、衣锦还乡、肝脑涂地、决一雌雄等众多成语,那么,为他单独创造一个新的成语,也不算太离谱。成语才高八斗,是用以比喻极高的才华。据《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这个以比划文字见长的谢灵运,在这里所说的才应该是文学功底,而不及其他。而即使是文学功底,谢氏可能也把自己看得过高了。谢氏叫得响的诗句恐怕当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最。菜九很菜,且不懂文艺理论,无法分辨出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下,对于许多古代名句实在看不出个好来,其中也包括谢氏的这个名句。总之,谢氏是个写诗的,项羽不以写诗见长,但也写过诗,应该算是同行。以菜九无知胆大的推测,今天知道项羽《垓下歌》的人,其数量也不知N万倍地多于知道谢灵运任何诗歌的人。当然不能仅凭知道者多来评定作品的高下,但知道的人多,肯定不是一件失分的事。菜九小时候正在闹文革,没书可看。有一回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台湾的中学国语课本,其开卷第一篇就是项羽的《垓下歌》。推想起来,项羽的作品还是蛮受推崇的。往大里说,我们任何活着的人,可能都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能上到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不仅谢灵运的作品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可能就连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仅此一点,任何自视甚高的人,站出来对项羽的才能及水平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就大大地不合适嘛。

当然,菜九认为不合适又有什么屁用,世世代代的各色人等还不是发情似地在不住口地奚落项羽为天下第一大傻。而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印象,完全是因为鸿门宴。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了刘邦,以至于最后让刘邦逼到自刎乌江。有关鸿门宴的事,菜九说得多了,在这个地方不准备再说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及《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等篇什。持项羽是个大傻瓜之论的人通常会这样说,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于是,你就一定是个大傻瓜。其实类似的所谓逻辑推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对待鸿门宴,就事论事可矣,推及其他、推得远了就没什么意思了。比如,人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菜九出生了,所以注定了他以后要死。这话绝对不会错,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至少没什么高明可言嘛。所以,即使大家不懂鸿门宴,用这件事来推导出项羽水平低的结论也非常不合适嘛。项羽也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后事会如何,只能见招拆招,好不容易才将一个复杂场面应付过去;而后世的这些不懂鸿门宴的人,因为知道最后的结局才异口同声指责项羽犯傻,放眼望去,人人都是诸葛亮,而仔细一推算,不过都是事后诸葛亮。看来人类的某些天性还颇可爱,这些个天性就是非常容易自满。这不,也就当了个事后诸葛亮,感觉就这么爽;如果真让人们说对了什么,那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了。就像文革我们人人都参加了,可能当时还相当来劲,知道不对头,则是在遥远的以后的事情了。只因为身在其中,脱不了干系,所以基本上没人出头当这个事后诸葛亮。

项羽的水平究竟如何,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司马迁是怎么说得呢,四个字,“才气过人”。可能有人会对此直撇其嘴,轻飘飘地说啦,才气过人也好,才华横溢也好,我们平时都说惯了,没什么了不起。须知,吹捧与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我们今天搞年终总结,确实会非常轻易而慷慨地就说某某某高瞻远瞩啦、眼光独到啦、技艺超群啦,但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也都没把这些评价当一回事,也不应该当一回事,毕竟只是个应景的东西嘛。而司马迁下评语可不像我们今天如此随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贬之精髓的,任何评价都是能经得住事实与历史检验的。司马迁作史,阅人无数,在菜九的印象里,得此四字评价的,仅项羽一人。而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所记的数百人,在其所记上千年的历史中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独独项羽一人得此之评,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与才高八斗相比,才气过人这几个字确实显得过于朴实了。但在司马迁那里,才气过人的含金量,决不在才高八斗之下。当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家评传,其中一些人闻所未闻或丝毫不与思想沾边,这就很有拉郎配凑数的意思,而这二百个思想家里居然没有刘邦与项羽,当时菜九就觉得不爽。 像什么李清照、海瑞,乃至詹天佑,都列入思想家之列。对这样一个思想家评传系列,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菜九以为,也无须多说什么了,直接改称中国杰出人物评传即可。

提到项羽,还会有人说一些大而无当、莫名其妙的话,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说这些话的人仿佛对战略战术都很精通似的,其实与菜九一样,只不过认识战略战术这几个字罢了。菜九好歹还知道,战争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能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成为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其才能其智能水平之高,较之于本不知战略战术为何物,却偏会拿其当经念的各色人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各位深不以项羽为然者,都应该像菜九这样,只管去对其顶礼膜拜可矣,如果要指责其水平低以显示自己水平高,最好闭上鸟嘴。

最可气的是,甚至很多讥讽项羽是个傻瓜的人,也承认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杰出统帅是什么人啊,只能是人精啊,非凡人也。而我等这些凡人生来就是要让这类人精领着走的。为什么我们要跟着杰出统帅走呢?因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应该具有缜密的心智,这样才能保证其常常料敌机先、棋高一着;还应该有超凡的领导能力、领导艺术,这样才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还应该有领袖魅力,这样才能确立个人威信,使干部群体能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实现其战略意图;还应该有钢铁意志,过人的胆略胆识,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巨大的困难而取得成功;当然还有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等等非我等凡人所能尽述的品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杰出统帅,一个战争天才,这样一个人,即使其他方面算不上顶级高手,但比起其他人来,肯定也高出许多。大家都是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咧?没办法,这是其才气所决定的,不服不行。有些很主流的莫名其妙的学说会无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类差距,而这些差距并不因为你无视或漠视而消失。  
可能人们又会说了,与项羽同时的韩信就比项羽高明的多。这也只能是你的想法,而不可能是项羽的或韩信的。如果韩信有把握拿下项羽,他应该怎么做呢?直接跑去跟刘邦说了:大王,你用不着与项王打得这么辛苦,我一出马就能搞定他。刘邦不是傻瓜,韩信也不是瞎子,这么简单的题目能看不出来。之所以没出现这一幕,不是古人脑筋不好使,确实是因为任谁上去都是白搭。项羽这块硬骨头,只能让刘邦拼着牙齿全崩光,也要硬着头皮啃下去。
对于这样的人,还有如此多的人说他是个大傻瓜,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说瞎话也不怕闪了舌头。因此,如果说项羽是个傻瓜的话,如果是笑话,一定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是误会,一定是天大的误会。所以,基本上可以将这类语言归于不是无知就是无耻之类,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而今天这类无知无耻的话居然大行其道,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
菜九以为,其实只需举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项羽是否才高九斗。这件事就是项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项羽与其叔项梁奉召平所传的陈胜号令率部过江击秦。估计过江后,项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标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务,回来销号,行军作战来回共三个月。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许昌西边,距项羽渡江之处恐怕真有千里之遥。不仅路途远,而且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陈胜部与秦军最后决战的地带,属于彻底沦陷的敌占区。陈胜失败后,反秦武装基本上处于守势,如果有过什么胜利,如吕臣与黥布合兵胜秦,也只是属于反围剿的胜利。项羽的胜利,则属于远征式的胜利,相当于日后刘邦战略远征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胜利的意义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为完成这个任务,项羽所率兵马多少不详。项羽临死前说率八千子弟过江,不知这八千是与项梁所率之总和呢,还是由他带领西征的数字。在没有明显证据说明项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们不妨姑且认为项羽所率人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计这支西征队不得少于两三千人,因为,人手过少,将不利于完成任务。而两三千人,在当时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队。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小部队,要在人生地不熟,前无接应,旁无友军配合的情况下作战,其困难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项羽要在从敌占区里一路杀将过去的同时,还要自筹措粮饷,安排宿营,这些事连想一下都觉得头大,更不用说去办了。而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四岁的年纪,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战,而且两手都很硬,把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为,古代行军打仗不过小菜一碟,让自己去只会干得更好,从而对项羽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我们姑且不说这个看法是否无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们熟悉的事来类比,大家对这个非常不容易可能会更好体会了。试想,如果你们搞上个百把号人的旅游团队,也用不着徒步从苏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还一路上有各地的导游接应,口袋里也有足够的钞票保证可以吃好喝好。结果会怎么样,估计一定狼狈不堪。一个人的成长,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以带兵而言,总要先带一个班,然后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统帅。项羽起兵之前,还没有当过头头的经历,其西征时所拥有者,乃一群乌合之众,纵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作战能力应该非常有限。而项羽就带着这群训练不足的士兵远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行军作战,部队不仅没有散伙,反而能凯旋而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如果才能不足以服众,部下又岂能把性命托付给你,死心塌地地跟随你流血牺牲。 而项羽才能足够,所以能领着一支可能是历史上最袖珍的远征军,向敌人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去,并凯旋而还。这样看来,司马迁对项羽“才气过人”的评价,岂虚言哉?

两千年后的菜九说项羽才高九斗,并非是突发奇想地在自说自话,在项羽生前人们、项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这样认定的。这些人里当然要包括项羽的主要政治军事对手刘邦与韩信。韩信与刘邦在准备与项羽翻脸前有过一次事关前景的战略对话。当时韩信问刘邦:大王以为自己在勇悍仁强诸方面,与项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强的实际内涵,可能没有人能说的好,但应该是对争夺天下的综合素质的综合评定。对韩信的发问,刘邦沉吟良久,最终无奈地说:皆不如也。刘邦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其自我感觉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他是绝对不会低下其高傲的头的。而发问者韩信的看法也与刘邦完全相同。这表明,刘邦的自评一点也没有虚假的成分,而是一个共认的事实。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刘邦与项羽的对垒,基本上都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那么,是不是刘邦的水平太差而导致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刘邦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政治军事十项全能,除了项羽,谁也玩不过他。只不过跟项羽一比,这个绝顶聪明就算不了什么了,十项全能也变成十项无能了。真是棋差一着,缚手缚脚。就因为差那么一点点,居然一盘也赢不下来。因此,项羽的聪明不仅有刘邦等人最权威认定,也有事实的最有力支撑。

那么,项羽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纵英才的资质,加上后天的努力。天生的资质可能容易理解,但后天的努力,就得不到事实的支持。人们都知道,项羽在少年时代,也曾学书学剑学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废,没看到在什么地方努力过。但正因为其天纵英才,即使均浅尝辄止、不了了之,学成了个半吊子,其达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这个浅尝辄止,就是项羽的努力。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没这个浅尝辄止,也没就有日后的项羽啊。菜九在《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里说过,“项羽刚出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评论司马迁之学术高度时曾以王羲之的字与李杜的诗为比,以为非一枝一节所能较其长短。项羽的才华也应该这么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节所能限定。

大概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他还被后人封为憨厚的直肠汉。真不知道这些印象是从哪个书上看来的,反正司马迁从来没这么写。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又是四个字,僄悍猾贼,这才是项羽留给历史的印象。僄悍猾贼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可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奸的很、贼的很意思相近,反正肯定与憨厚的直肠汉一点也挨不上边。于是,人们可能会以为古人的眼神特别不好使,怎么会把一个憨厚的直肠汉视之为僄悍猾贼呢?或者人们又要说啦,之所以得出与僄悍猾贼相反的印象,完全项羽在是鸿门宴的表现提示的。看来鸿门宴是个筐,啥解释都可以往里装;而且不仅是个筐,更可能还是个宝葫芦,项羽从里面过一遭,就由僄悍猾贼变为憨厚的傻老冒了。但菜九以为,鸿门宴这个宝葫芦,是项羽专门用来忽悠后人的,后人经过鸿门宴这个宝葫芦,一个个都变得眼神不好使了。

当然,眼神不好使的并非只有我们后人,当时不识项羽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因为以项羽之高明,他岂能甘心给人留下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的印象,所以项羽就以其高明演技基本上颠覆了这个印象。如刘邦手下的大将高起、王陵就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看来项羽的演技相当了得,被项羽蒙住的人还真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差不多把全天下的人都给蒙住了,那么,今天新鲜出炉的“憨厚的直肠汉”之类的认识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无论多么高明的演技,也蒙不住极少数火眼金睛者,毕竟假的终归是假的嘛。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到底是国士,说话就是一针见血,而且把项羽表演的情状描绘的纤毫毕现。是啊,从僄悍猾贼到言语呕呕,反差如此大的外在形象,也不知项羽要花多大的气力才达到这一效果。言语呕呕,一定是恭谦得很哪,于是乎,很多所谓的知识阶层的人就被彻底忽悠了。恭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重用,但项羽岂是会重用人的人啊。韩信国士,张良国师,陈平绝世奇才,受重用了吗?影子也没有,所以只是表面文章。所有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涕泣分食饮,全是做给人看的。招揽人才只是幌子,最终项羽还是孤家寡人。韩信以外认清项羽的伪装的还有陈平与郦生,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郦生说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但这三个人的精明都N倍地超过普通人,防骗防蒙的能力超强。其等而下之者,就只能有被骗得滴溜溜的份了。这些被骗得滴溜溜的人里面,当然少不了我们今天那些自说自话以为项羽是“憨厚的直肠汉”的人啦。
而项羽让人上当的岂止是演技高超啊,其语言天分也非同小可。历史上并没有记下项羽几句话,但就是这寥寥几句话已让无数的后人上当不浅,误读历史几千年。灭秦之后,项羽产生了称霸天下的野心,在鸿门宴上搞定了刘邦之后,他并不能如愿分封,因为在他之上还有楚怀王,而且还有相当于法律效应的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也是其分封的一大障碍。但项羽只用一句话,就破了这个障碍,他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诸将皆曰:“善。”此时的项羽已成为天下最有实力者,可以不理会楚怀王心及其号令,别的诸侯对此或者不会说什么,但对楚国将士及后世看客还是要有个交待。而这个交代根本没用什么长篇大论,只这么寥寥数语,就让属下心悦诚服,让后世信以为真。但这些看似非常有说服力的话却是歪理,因为楚怀王负的是领导之责,有的是领导之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负的是领导之责一样,他们也一天没到过前线上过战场啊,一个敌人也没打死啊。但我们评价他们时,还是要把那些功劳安在他们头上。而项羽就用轻飘飘地几句话,就把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我们后世的人,鹦鹉学舌般地将楚怀王心贬得一钱不值,不过是让项羽的歪理专了我们的政而不自知。于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场面出现了,我们广大自以为是的后人,就这样被一个公认的傻瓜愚弄了。那么,到底谁智谁愚,似乎不需要费太多口舌了。
离线黄岩老扁

发帖
1065
蜂蜜
666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7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9-08
路过看看

发帖
53
蜂蜜
633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9-09
还在开。她笑而不答。我走过去,才发现
离线流氓女警

发帖
52
蜂蜜
113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9-09
就连放书的铁架子,也贴了个标签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