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
大自然的环境从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和它所带来的意义,不但因人而异,也显现出不同文化上的差距。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甚至把大自然人格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里,对于大自然的重视可以说贯穿了各种的媒体。不单说山水画一直被认为是国画的主流,诗词文学也充满着对于大自然的描述、借鉴和引申。所谓“天、地、君、亲、师”,在中国文化的宇宙观里,大自然已经变成了人文社会和伦理关系的一部分。大自然不单是被看作有生命的,而且我们对于它的理解,也足以引申成为我们对人生的借鉴。司马迁就认为,唯有“究天人之际”,才能够“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在《易经》里,大自然现象(天、地、风、雷、山、泽、水、火)之间的结合和沟通,被认为是对于人文社会有重大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自然被认为可以帮助我们在人性的休养上达到进一步的陶冶和升华。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可以使自己心思更开阔、秉性更忠厚。在恬淡里坚忍自己的毅力,在寄畅自然中达成心灵的净化。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下,以大自然为题材的风光摄影,很自然地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象这幅作品,你看对双如何?
[MMCBBS]news//29_220.191.233.14__2005_09_21_15_45_36_.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