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30阅读
  • 1回复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5-26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WmRu3O  
WmRu3O  
小学文凭,大学教授,文学大师。他以自己的传世之作构筑着心目中的“湘西世界”,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呼唤爱,寻觅和发现美,并用爱与美来重造生命。他一生创作的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因而被称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之父”。 WmRu3O  
WmRu3O  
WmRu3O  
WmRu3O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WmRu3O  
WmRu3O  
四月初的湘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春意盎然。天空中落下的细细雨珠,给凤凰古城带来丝丝凉意。 WmRu3O  
WmRu3O  
不过,雨中的这座古城更让我痴迷——湿湿的石板小路,绿绿的婆娑树影,水墨画一样的江边小屋,不正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意境吗? WmRu3O  
WmRu3O  
漫步在古城窄窄的街巷,我仿佛看到沈从文儿时的身影,听到他笃笃的脚步声。沿着沱江走回客栈,凭窗远眺,两岸鳞次栉比的建筑灯光闪烁。朦胧中,似有歌声传来。那是翠翠在唱吗? WmRu3O  
WmRu3O  
身临其境,我才终于明白,一直吸引我的沈从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边城”情结。虽然一生漂泊四方,但他作品的所有灵感,却从未离开过这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 WmRu3O  
WmRu3O  
小学文凭走上大学讲台 WmRu3O  
WmRu3O  
凤凰县城南中营街10号,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就诞生在此院正厅左边的卧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WmRu3O  
WmRu3O  
小时候的沈从文就经历了异于常人的生命体验。6岁时,他与两岁的弟弟一同生病,几乎夭亡。《从文自传》记载说:“家中人当时业已为我们预备了两具小小棺木搁在廊下。但十分幸运,两人到后居然全好了。”或许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对生命的敬畏一直刻骨铭心。 WmRu3O  
WmRu3O  
沈从文虽然身体羸弱,但心中的志向却很大。他不满足私塾学堂里枯燥有限的学习内容,决心“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即使进了新式小学,“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本大书”。为此,他常常“逃学”去寻找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WmRu3O  
WmRu3O  
辛亥革命时的一天夜里,父亲问他:“小东西,怕不怕人头?不怕就同我出去。”他回答道:“不怕,我想看看。”于是,幼小的沈从文“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这一“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便是“革命”留给幼小的沈从文的最初记忆。 WmRu3O  
WmRu3O  
14岁那年,读完高小的沈从文开始了军旅生涯,闯荡在沅水流域,经历了许多事儿,见识过各色各样的人。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俗气却十分有本事的老战兵,因为后来“在军队中好几次危险,我用来自救救人的知识,便差不多全是从那老战兵学来的”。 WmRu3O  
WmRu3O  
也许是作为一个士兵感觉到当将军的梦想难以实现,也许是被五四时代新文学思潮召唤和吸引,不满20岁的沈从文毅然离开军营,离开湘西,只身来到北京。他想上大学,却没有考取。住在陋室,生计没有着落。 WmRu3O  
WmRu3O  
于是,沈从文一边在北大旁听,一边拿起了笔,开始写小说。起初,他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一位编辑把他的几十篇文稿捏在手里,嘲笑道:“哈!这就是我们的沈从文大作家的作品!”然后揉成一团丢进废纸篓。 WmRu3O  
WmRu3O  
但对于沈从文来说,这算不上打击。他依旧锲而不舍地写作。终于,他的小说出版了,而且是接连不断地出版。很快,沈从文引起文坛注目。 WmRu3O  
WmRu3O  
后来,沈从文还想上大学,徐志摩却对他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于是,仅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在他26岁那年被当时的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讲师,走上了大学讲台。 WmRu3O  
WmRu3O  
第一堂课,来听课的学生极多,教室里早已挤得满满当当。沈从文站在讲台上,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忽然,他想到了手中的粉笔,于是转身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事后,校长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WmRu3O  
WmRu3O  
小学文凭能登上大学讲台,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不过,对沈从文来说,更大的成功还是他倾心痴迷的文学创作。 WmRu3O  
WmRu3O  
不问政治的乡土作家 WmRu3O  
WmRu3O  
1924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此后数年间,他以惊人的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先后写出了《柏子》、《丈夫》、《贵生》、《雨后》、《边城》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对湘西边地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湘西百姓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WmRu3O  
WmRu3O  
《边城》当然是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最精美的杰作。少女翠翠是《边城》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乖巧善良。而围绕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WmRu3O  
WmRu3O  
有人说,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WmRu3O  
WmRu3O  
抗战开始后,沈从文南下到昆明,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教授。 WmRu3O  
WmRu3O  
西南联大聚集了一批在当时国内学术界声名显赫的大师级人物,而只有小学文凭又没有多少学术成果的沈从文自然让很多人瞧不起。据说当西南联大决定聘沈从文为教授时,以研究庄子而著名的专家刘文典教授曾激烈反对,称陈寅恪是值400元月薪的教授,他自己值40块,朱自清值4块,而沈从文只值4毛!有一次,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师生们都往防空洞跑,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跑,便不屑地说:“我跑是为了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 WmRu3O  
WmRu3O  
虽然如此,沈从文还是隐忍负重,全心全意地教他的课,搞他的创作,《长河》就是他在此期间写成的最重要的作品。另外,他还写有《水云》、《烛虚》、《昆明冬景》、《绿魇》等,都是难得的上品。 WmRu3O  
WmRu3O  
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后期,沈从文的处境已经开始不妙。一位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在香港《大公》报上撰文,把他列为反动文人加以批判。 WmRu3O  
WmRu3O  
沈从文被批判的理由,是因为他不问政治。不少倾心革命的热血青年也不喜欢沈从文,因为当时国难当头,民生凋蔽,而他却埋头于纯文学创作。 WmRu3O  
WmRu3O  
沈从文后半生的凄凉处境由此定下了基调。 WmRu3O  
WmRu3O  
1948年3月,有人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发表了一篇《斥反动文艺》,将已经从昆明回到北京大学的沈从文定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1949年,北京大学有人贴出了抄《斥反动文艺》的大字报,并在教学楼挂上了“打倒沈从文”的大幅标语。 WmRu3O  
WmRu3O  
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沈从文一度精神错乱,一次自杀被及时发现,才挽回了一条性命。经过一段时间恢复,沈从文离开了他熟悉的文坛和讲坛,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WmRu3O  
WmRu3O  
一半作家一半学者 WmRu3O  
WmRu3O  
此后的30年,中国少了一位作家,却多了一位古文物研究专家。一些新文学史里不再提及沈从文的名字,仿佛他不曾存在过。从1950年开始,沈从文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文物研究员,这一干就是28年。 WmRu3O  
WmRu3O  
起初,他的工作就是整天在博物馆库房中数铜钱,虽然他表面上显得很平静,“觉得生命这么使用,倒也很好”,但心里却怎么也想不通,“我究竟是谁?要我数铜钱的人得到什么?对国家有什么意义?想理解,无从理解。” WmRu3O  
WmRu3O  
一个人被迫离开他所钟爱的事业,其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在沈从文的心里,始终都没有忘记给他带来荣誉和希望的文学,那种重新提笔的“冲动”,时时在他胸中涌动。1953年9月,沈从文作为全国美协推选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10月4日,毛泽东接见部分与会代表,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向毛泽东介绍到沈从文时,毛泽东问了沈从文的年龄,听到回答后说:“年纪还不老,再写几年小说吧……”听到这里,沈从文眼睛湿润了。 WmRu3O  
WmRu3O  
可是,当满怀激情的沈从文试图再次投入文学创作时,却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写出能够适应那个时代的作品。“因之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的有时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这段沈从文写在《抽象的抒情》中的文字,透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p/}eRgi  
?p/}eRgi  
建国后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文革”期间,他多次被抄家、被批斗,年近七旬,还被强迫去打扫女厕所长达一年之久。对此,沈从文自谑道:“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多年后,谈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他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 ?p/}eRgi  
?p/}eRgi  
据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回忆,有一天开斗争会,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表叔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黄永玉感慨地说,“他那种寂寞的振作,真为受苦的读书人争气!” ?p/}eRgi  
?p/}eRgi  
不过,身处逆境的沈从文并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学者的职责。从数铜钱到研究铜钱,再到研究古代铜镜、漆器和服饰等,他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专著。1981年,已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沈从文出版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个历时15年才得以完成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p/}eRgi  
?p/}eRgi  
“我要回湘西去” ?p/}eRgi  
?p/}eRgi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重新肯定,文坛一度出现“沈从文热”。而且,在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沈从文甚至成为迄今为止最接近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 ?p/}eRgi  
?p/}eRgi  
2000年,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在《明报月刊》撰文透露:“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其实,在沈从文逝世后的第三天,远在欧洲的马悦然教授就在《中国时报》发表纪念文章称:“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p/}eRgi  
?p/}eRgi  
早在1934年,当有出版商要为沈从文出一个自选集时,身在湘西的沈从文给夫人张兆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p/}eRgi  
?p/}eRgi  
果然,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的预言也变成了现实。 ?p/}eRgi  
?p/}eRgi  
“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晚年的沈从文在患病陷入昏迷状态时,还不停地这样念叨着。1982年5月间,沈从文终于回到了暌违多年的凤凰古城。他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和乡亲们乘小木船从东门码头顺流而下,欣赏沱江岸边的筒车、水碾、吊脚楼。他戴顶草帽去赶场,孩子般地在熙攘的人群中钻来钻去,满头大汗地吃辣椒米粉。有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城外听涛山下杜田村,伫立桥头,望南华山,看沱江水,喃喃自语道:“这个地儿好,真的蛮好的!” ?p/}eRgi  
?p/}eRgi  
10年后,这个地方成了沈从文的墓地。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一部分安葬于此。 ?p/}eRgi  
?p/}eRgi  
沈从文墓碑的正面,是夫人张兆和从沈从文《抽象的抒情》里选定的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p/}eRgi  
?p/}eRgi  
张充和所题的诔联其实是首藏尾诗,每句最后一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这正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这个世界上,不是谁都能情愿让人的。让人的人,都是有情的人;让人的人,自已的天地也大。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 ?p/}eRgi  
?p/}eRgi  
爱和美是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但沈从文所处的时代,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东西。他曾经说过,人间缺少一种广博伟大悲悯真诚的爱,所以,人们才会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它。‘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p/}eRgi  
?p/}eRgi  
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和焦虑,沈从文透过他的作品呼唤“爱”,寻觅和发现“美”,用爱与美来重造生命。因为这样的呼唤和寻觅,他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但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1998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首次专章介绍了沈从文的作品。与沈从文一起被作为文学大师列入专章介绍的作家还有六位,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 ?p/}eRgi  
?p/}eRgi  
在一个不断走向正常发展的社会,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的命运之变,与其说是一种幸运,不如说是一种必然。 ?p/}eRgi  
?p/}eRgi  
(完成于2010年4月24日4:02) ?p/}eRgi  
?p/}eRgi  
注:此文发表于《新西部》杂志2010•5月号(总第160期)(2010年5月20日出版) ?p/}eRgi  
?p/}eRgi  
?p/}eRgi  
离线斜阳

发帖
2080
蜂蜜
22547
威望
23
宣传贡献值
18
交易币
0
好评度
9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5-26
读后受益匪浅,真正了解了文人沈从文。
开心快乐每一天.学会忘记.学会宽容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