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42阅读
  • 2回复

披云山楹联小记(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ai111
 
发帖
85
蜂蜜
1079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7-10
披云山楹联小记
            陈巴石

新河镇得天独厚,拥有小巧玲珑的披云山,可登高望远,可晨练晚舞,可悠游小憩,还可引吭高歌,纵情天外。有此杰作,明朝汤和建造新河所选址于此,功不可没。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披云山确实不高,也无神仙,但有名人足迹,有绝妙好联,有亭台坊池,有祠堂庙庵,风和日丽之时,明月啼莺之夜,晨可听钟暮可听鼓,无仙胜似有仙。
先说民族英雄戚公祠。此祠坐落在披云山北麓,1990年由鲍三头、顾桂花夫妇四方捐款筹建,祠内楹联荟萃,令人目不暇接。撰者、书者都是名人专家,如铁瑛、张直生、毛孝韬和吴延龄等。各楹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歌颂戚家军抗倭保民的功勋,供游人凭吊。
现仅介绍门口两联,以飨读者。
迂水崇功百代蒸尝昭旧迹
披云胜景千秋俎豆仰新祠
        吴延龄撰书
御寇仰南塘迂水勋名传万户
论功追岳穆披云俎豆享千秋
        张直生撰书
以上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准确,遣词不生,用典不古,比喻恰当,对戚公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确是好联,值得游人驻足吟诵。联中的“迂水”、“迂浦里”是新河的古属地。“蒸尝”一词中,冬祭名“蒸”,秋祭名“尝”;“俎豆”则是古时放祭品的器皿,此处指祭祀;“南塘”则是戚继光的号。
从戚公祠出来拾级而上,三百来级石阶,到达披云山山顶,上有半间亭,堠遗址,有20世纪末兴建的烽火台。台南石柱上有一副楹联:月近烽烟冷,台高天宇空。此为本市著名诗人新河镇林崇增先生撰书。诗人惜墨如金,使用夸张手法,与其说用了十个字,不如说仅用了四个字,即“近”、“冷”、“高”、“空”,便把不足五十米高的披云山,描写成伸手可揽嫦娥广袖,张口可饮吴刚美酒之地,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烽火台北面楹联是由宁波名士叶元章撰书,联曰:驻马观山雅人深致,挥师却敌上将雄风。此联意蕴深刻,结构精谨。上联写的是晋朝谢家故事。“雅人深致”是谢安对其侄女谢道縕文学水平的评价,同时令人不禁遥想起当年谢安东山再起的情景。他携同侄儿谢玄挥师北战,以少胜多,击败苻坚所率的氏族强敌,保住晋朝江山,所创功勋可与下联挥师却敌、击败倭寇的“东南屏障”戚家军相提并论。“雅人深致”对“上将雄风”,字面上是文武相对,实际上是武武相对,因为两位都是创建丰功伟绩的英雄。  
关于烽堠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是戚家军瞭望敌情,指挥战斗之用。二是根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朱熹在建造六座洞闸时,只怕各闸水平有高低,淤塞有早迟,所以在烽堠举火为号,刻划统一水平。因朱熹疏浚入海,造闸节流治水有功,后人立庙纪念他。在披云山东邻的六闸村,便有一座海神庙供奉朱熹。庙内也有一副楹联:开源入海追神禹,讲道传薪绍素王。“神禹”指夏禹,“素王”指孔子。此联言简意赅,对朱文正公一生作了一个公允的评价。
从烽火台南下,约走四百级台阶,到了山腰的清风桥。“清风桥”三字,为新河名士项道辉先生所书,字如其人,清明娟秀。“清风”就是清正廉洁的风格,两袖清风是也。它寄托了对社会、政治清明的厚望。站在清风桥上,我不禁想起新河老城隍庙有一副楹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地”是指芸芸众生,“天”指疏而不漏的法网,芸芸众生若以身试法,则终将被绳之以法。
下了清风桥登上望江亭,亭南亭北的石柱上,刻有楹联两副,都是我市书法家张直生所书。南联:崇岭北环千树拥,大江东去一桥横。此联为退休教师李圆疆所撰,对望江亭所处的山川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后来披云大桥落成,好事者开了玩笑,把“一桥横”改作“二桥横”。后来造了“锦锈大桥”,竟又把“二桥横”改作“十桥横”,“千树拥”改作“禾树拥”。好好一副楹联被改的面目全非,景观形象大损。金清大江从源头到入海,何止十桥横架,撰者当初若把“一”字换成“几”字,让读者自己去屈指数桥,当无涂忙改之事了。
北联是已故政协委员邱来璜所撰,联曰:江声入耳何须望,云影当山恰如披。此联是披云山惟一的一幅联,将披、云、望、江四字嵌在楹联的头尾而且与描写对象“望江亭”唱了反调,反“望”为听,妙趣横生。该联用意用词,别具一格,清新别致,毫不造作,当是一副绝妙好联。
离开望江亭,下了百余级石阶,穿过明清一条街,到了闻名遐迩的五拱石砌金清大桥,俗称寺前桥,建于清朝嘉庆初年。桥南桥北,各有桥亭,亭内原本文采斐然的楹联匾额,因风雨侵蚀,文革破坏,如今所剩无几。仅存北桥亭“水不扬波”匾额一方,南桥亭楹联半副。联云:丈夫壮志传题柱。据《成都记》记载,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题柱”的典故由此而来,有关湮没了的匾额,我的私塾先生潘松法曾告诉我,南桥亭上原有两块匾额,一曰“聚沙成道”,一曰“人无病涉”北桥亭北面石柱上有一副楹联:碑接山前排六六,亭临江中影双双。如今只有这“六”字还依稀可辨。他还说,北桥亭东邻的观音堂里也有一副楹联:虹悬不没青云志,慈驾还成白水文。据《古诗记》记载,春秋齐国宁戚因怀伉俪之恩,每次晋见齐相管仲,都吟着白水诗文,暗示成家安居之意。这便是“白水文”典故的由来。这幅楹联把“造桥虹息”和“平步青云”相提平论,将观音大士描写成月老,玉成人间并蒂莲开。如此开明的好联,实属难能可贵。
披云山楹联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因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如有兴趣,不妨亲临其境,尽情欣赏。
离线轻烟若梦
发帖
892
蜂蜜
13916
威望
8
宣传贡献值
15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5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7-11
建议:文章内容彼多,最好在凡是对联处,以不同颜色或字体加以标识,方便读者欣赏.


轻烟一缕缥缈,亦幻亦真若梦
离线溪畔青篱

发帖
2069
蜂蜜
20015
威望
38
宣传贡献值
169
交易币
0
好评度
18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7-13
要细品......

http://blog.sina.com.cn/lyjx 溪畔青篱的博客
http://www.fming.net/blog/index.php?uid=2381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