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16阅读
  • 8回复

人性的扭曲——《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3-10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

茹青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长篇小说。受到诸多网友热情的支持和关注是必然的。

那么,这部小说的价值何在呢?它向我们揭示了什么?它让我们读到了什么?进而又想到了什么呢?它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让我们通过阅读加思考的方法来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吧。

(2007年3月4日21:58:03)(未完待续)


附: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原文链接: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4&ID=1299638&page=3
[ 此贴被梧桐书屋在2007-03-11 03:40重新编辑 ]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3-10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续1)

小人物的命运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刻画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至反胡风和肃反运动这一重大历史时期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有人说这是“第一部描写肃反的作品”,我涉猎的文学作品范围较窄,不敢断言此话是否属实。但是至少它是我第一次阅读到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长篇小说。

历史并非只属于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他们对于社会,对于芸芸众生纵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成为一段历史的代表人物,然而离开了芸芸众生,离开了亿万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又将如何书写历史呢?

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在亿万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印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更能够折射出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反胡风,肃反,对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来说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青年军人,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的主人公钟茹青,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只是一个小人物。

故事主人公钟茹青因为家境困窘,生活难以为继,决定放弃高中学业,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虽然其招生简章声称“为国家培养各类地方建设人材”,其实是一个“政治训练班”性质,为部队培养干部的速成班。钟茹青不顾家庭、亲友反对,毅然前往的主要动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轻一下父亲的负担。”于是,这个单纯幼稚的年青人,头脑中塞满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人生,对社会的复杂性浑然无知,就这样开始了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生之旅。

进入“革命大学”不久,学校大张旗鼓开展了“爱国主义思想检查”运动。无知的钟茹青为表示“积极靠拢组织”,对党“忠诚老实”,被人诱导,在检查材料中竟无中生有地写下“如果我不是出生于一九三四年,而是出生于一九三零年,也许在解放前就加入了三青团”。结果却胡里胡涂地被视为“三青团嫌疑分子”。

从此,尽管钟茹青自参军后,一贯工作踏实、勤恳,做出优异成绩,却始终不被信任,甚至备受猜忌。肃反运动开始成为“重点”,遭软禁,被诬以“拉拢落后”、“组织反动小集团”、“具有胡风类似思想”,夜以继日对其轮番批斗、逼供。当时,“组织上”还要他交待“他父亲是怎样派他混入革命队伍的”。恰在此时,钟茹青的父亲因病亡故,才没有继续追究。但是钟茹青还是被迫转业。在那些日子里,这样一个小人物钟茹青,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在痛苦的思索中竟怀疑起自己来。

钟茹青有一位心仪已久的对象,原是同一部队休养所的化验员,叫云若虹。因为钟茹青酷爱文学,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所以颇得云若虹的喜爱。但是,那个年代,那种境况下,一切都要服从革命的需要,云若虹只能把情感深埋在心里,不敢轻易表白。后来云若虹调到广州军区空军医院,等到工作稳定,感觉可以放心与钟茹青通信谈恋爱时,她写给钟茹青表达心声的一封信却被耽搁了将近一年时间。因为那时钟茹青正在接受审查,直到将要转业时才收到云若虹的信。

钟茹青回到家乡工作后,遇到高考机会,并且考上了大学。这是真正的大学。此时,钟茹青感觉到浑身轻松,便写信给云若虹表达爱情。然而,此时的云若虹却面临着要在爱情和入党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最终,云若虹痛苦地放弃了爱情。

……

那时的小人物,连自己的命运都要受人摆布,何以能把握自己的爱情?

除了钟茹青、云若虹之外,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还刻画了众多小人物。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由“革命”和“组织”决定。因此,他们的人性是不健全的,包括那些所谓代表“组织”的人在内,人性都被严重扭曲。正是因为人性的扭曲,才会产生一幕幕荒唐可笑的悲剧。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生动、细腻、真实地表现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反胡风、肃反等重大历史事件,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画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性怎样遭到粗暴的扭曲。

(2007年3月6日1:42:18)(未完待续)
[ 此贴被梧桐书屋在2007-03-11 03:41重新编辑 ]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3-10
这样的书,一部书就记录着一段历史。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3-11
谢谢秋绪!你说的很对。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3-11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续2)

以革命的名义

记得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有一句名言: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不能忘记的是什么?无数革命先烈、志士仁人,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为的是什么?所谓“解放全人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彻底推翻一切无视人性、摧残人性,甚至灭绝人性的残暴统治和社会制度,建立起尊重人性,促使人性健康、人性自由、人性自觉的理想和谐社会。

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当亿万群众“以革命的名义”忆苦思甜,奋发图强,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时候,那些以主宰别人命运为乐趣的人却在“以革命的名义”肆意遏制、压抑,乃至扭曲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人性。人们不能有私人的情感,私人的见解,当然更不能有私人的秘密,不能追求私人的财产,总之,一切隐私,一切属于个人的东西,都是大逆不道,不允许有丝毫的保留。

钟茹青与朋友私下里交谈,对不起,代表组织找你谈话的人“以革命的名义”要你交待谈话的内容,你不肯说吗?那正“说明你心里有鬼”。

钟茹青记日记,好,把你的日记交出来,为什么?“理由只有一个:斗争需要!”依然是“以革命的名义”,你怎么能“有抵触情绪”呢?

让我们来看看,田纯仁“以组织的名义”找钟茹青谈话的片断——

“看,看,你对组织上的埋怨情绪多严重!钟茹青,组织上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上承认你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半年来你在工作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我要郑重指出:你的主要问题是——”

四个字,四记重锤:

“才——大——于——德!”

钟茹青头晕目眩起来。

“说得再确切些:你的才大大超过你的德了!”

钟茹青的脑袋快要爆炸了。

“为了你的进步,我郑重建议你,对自己参加革命以后所走过的道路认真回顾一番,是的,你有必要很好地回顾一下两年来你所走过的每一步: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你参加革命为的什么?你参加革命的目的纯还是不纯?好好想一想你在革大的事,想想你来到部队以后,在十九中队,在十三中队,以及来到四大队以后所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你今年多大了?——哦!好像还不满十九岁,是不是?对你来说,未来的道路还长,你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呀。同志,组织在期待着你,同志们在热切等待着你,希望你立即悬崖勒马……”

……

“以组织的名义”是“以革命的名义”的同义语,对“组织”有“抵触情绪”,就是对“革命”有“抵触情绪”。在此名义之下,任你怎样有脾气,怎样有个性,都不得不低头。

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叫陈天洪,脾气很拗。他“向上级打了复员报告,还发了话,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闹情绪”“闹利巴了”,“一头钻进楼梯下面的工具间,中午饭又没吃,干脆把办公桌搬了进去,在那里扎了营,谁说都不出来。”当钟茹青奉命去做工作时,劝他说:“可目前部队还需要我们……”结果却碰了一个大钉子——

“不要在我面前唱高调了!”陈天洪歇斯底里地,“难道这是肺腑之言?你真的认为部队需要你我这种人?我不信,不信!我就要闹!非闹个天翻地覆不可。我不怕犯错误。只有大大犯个错误,他们才会把我当垃圾扫出部队……”

可是,“反胡风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以后,陈天洪就再也拗不起来了。运动刚开始,陈天洪被列为审查重点,“组织”上要求大家表态,“揭发批判”他的问题。唯独钟茹青没有响应号召,始终没有“揭发批判”陈天洪。然而,陈天洪却“揭发”了钟茹青私下里和他交谈时说过的话。“不立功赎不了罪”,为了保全自己,陈天洪选择了“以实际行动”来“争取……立功”,他的人性被扭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切都是“以革命的名义”。

现代人一定不能理解,怎么会这样?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怎么会如此紧张?那种思维方式,谈话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切都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这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那些代表“组织”,行使着主宰他人命运这一神圣使命的人,他们不能不时时刻刻“以革命的名义”来思考问题。试想,“……既然胡风分子会混进革命队伍,甚至混进共产党的队伍,那么,其他反革命分子为什么不会用同样手法混进我们机关、部队、学校,工矿和民主党派中来?必然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必然会这样。这是铁的规律”,所以,“一定要克服右倾麻痹思想,一定要提高革命警惕性,一定要把眼睛擦得亮亮的,勇敢投身于斗争”,因为“反革命分子……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这些主宰他人命运的领导者们自己的命运何尝不是被人主宰着?他们敢说自己属下没有反革命吗?那可是“右倾”啊!何况他们哪一个人身上找不出一点儿什么缺点和问题来?倘若被人把哪些缺点和问题恣意夸张一下,将会多么可怕?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想,他们都毫无选择地要把“以革命的名义”推向极致。只有这样,他们自身才会安全。可以说,当他们“以革命的名义”扭曲别人人性的时候,首先扭曲、甚至背叛了自己的人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更为悲惨的命运,同样是被“以革命的名义”踩在脚下。也有一些人,良知尚未完全泯灭,为了当初对于人性的背叛,背负了一生的愧疚。

掩卷沉思,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艺术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真实:那个时代的反胡风、肃反运动,“以革命的名义”背离了革命的初衷,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从而造成许许多多荒唐的悲剧。不仅如此,它还让我们清晰地感悟到,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后的几十年里竟一直延续着这种悲剧。现在和将来会怎样?人性扭曲的悲剧是否还会重演?给人以这样的思索和启迪,呼唤人性的自由自觉,不正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吗?

(2007年3月8日5:43:05)(未完待续)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3-12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续3)

“我是不是反革命?”

文学创作者以自己的作品传递思想,而这种思想的传递又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茹青先生就是通过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来揭示那个时代“以革命的名义”扭曲人性这一主题。读者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身上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而小说着力刻画的主人公钟茹青更是那个时代悲剧色彩的代表。

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主人公钟茹青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呢?我们无需对这个人物作系统的剖析,只要列举一两个片断就明白无疑了。

钟茹青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人,为了“减轻一下父亲的负担”,放弃高中学业,报考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由学员而后成为语文教员。他酷爱文学,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虽然被退稿,却赢得了朋友的钦佩。他为人忠厚、善良,从来不在背后议论别人,总是宽容忍让别人对他的种种误解和非议。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与任何军政大计毫无牵扯的小人物,却无端地被怀疑,被列为肃反运动的审查重点。无须赘言,就让我们来看看主人公钟茹青被审查批判那个时候的两个片断吧。

第一个片断:《第26章风狂雨骤》第六节节选:

……

钟茹青被唤进会场,低着头。小人有罪,不敢抬头。头低着,却清楚地看到——准确说,是“感到”了办公室四壁上一幅幅红的、绿的标语:

打倒反革命分子钟茹青!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狡猾抵赖,死路一条!……

气氛阴森。怪脸狰狞,笑声吃吃……他觉得身躯变矮变小,大脑失去思维功能,成了行尸走肉,成了植物人。他感到末日已经来临:我完了,彻底完了!我是反革命分子,货真价实的反革命分子——因为标语上这样写着。我会不会被杀头或吃枪子?大概不至于。但肯定要判。判几年?两年?三年?会不会十年?……完了,我彻底完了。

……

钟茹青面对的是人性已被扭曲的一群人,那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迫使你喘不过气,抬不起头,迫使你不得不扭曲自己的人性。是的,钟茹青终于被摧垮了。下面这个片断,细腻地刻画了他在那种氛围下的心理活动。

第二个片断:《第26章风狂雨骤》第七节:

我是不是反革命?是,还是不是?

不,不,我绝不是反革命!什么叫“反革命”?顾名思义,反革命就是反对“革命”,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而我,天地良心,没干过那号事,没进行过反革命破坏活动。既如此,我何以成了反革命?可杜涉他们却口口声声说我是反革命,为什么?他们凭空捏造罪名?他们血口喷人?他们搞“莫须有”?……当然,作为个人行为,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可杜涉他们是代表组织说话,难道组织上能毫无根据地给一个人罗织罪名,能血口喷人,能搞莫须有?不可能不可能!……看来,也许我真的跟“反革命”沾边,不过自己没意识到。可我确实从没从事过反革命活动,而且一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你真的一贯拥护共产党领导?当然。你打心眼儿里真诚拥护共产党领导?当然。试想,我如不真诚拥护共产党领导,五一年能自愿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不对,从某种意义说,你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只是因为生活困窘无力继续读完高中,实际上你对革命认识还相当肤浅甚至模糊。这……我不否认,可……就算那样,就算对革命认识相当肤浅相当模糊,也不等于反对革命呀。即使不等于反对革命,起码说明你参加革命动机不纯。我承认参加革命的动机不是百分之百地“纯”。动机不纯,动机不纯!……你承不承认你是“随大流”参的军?承认。是的,我是“随大流”参的军。既如此,你能否认你是混进革命部队的?怎能说是“混”进的?我是自愿报名参的军。你的“自愿”,只是是表面现象。“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你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自愿”!……

不要说了,不要说了!啊,我头痛,头痛得要死。你承认你是反革命了吧?我……我好像有那么一点……你一贯拉拢落后分子!让我们数一下,你都拉拢过哪些人:乐沛然、王和宝、龙江山、陈天洪,无一例外都是落后分子。还有祝杰,还有石嵘,还有张克康……

张克康?我什么时候拉拢过张克康?不要抵赖嘛!听听张克康怎样揭发你……不不不,我不想听,不想听。张克康在会上说,因为他加入过三青团,我才接近他,多荒唐,多荒唐!简直胡说八道!你们还说我拉拢乐沛然。我怎拉拢乐沛然?难道他是受我指使去偷女人裤衩的?什么什么?龙江山?龙江山怎么了?唉,唉,我干嘛把龙江山考上大学的事告诉陈天洪?结果落了个煽动别人闹复员的罪名。冤枉啊!说你煽动陈天洪闹复员,半点不冤枉你。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是“效果论”者,懂不懂?效果,效果,效果!我懂,我懂。效果证明动机,对啵?效果等于动机,对啵?效果即动机,对啵?……

还有那个希奇古怪的“三不惯”,我为什么在日记里写下那通昏话?我是在怎样的心态下写的?那天肯定遇上了不顺心的事,所以才写的。肯定。那天我遇上什么事了?怎也想不起来了。但我肯定,那天确实遇上了不顺心的事。要不,我能那样写?肯定不会那样写的。但是:效果,效果,效果!阚铎富的分析可谓精辟,你不服不行:

“这里”是什么地方?革命部队。革命部队的生活过不惯,什么地方的生活你过得惯?自然是台湾、美国。可怕,太可怕了。我的思想怎如此阴暗?我确实是一个堕落分子。我的确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罪有应得。

我就是反——革——命啊!

……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可怕的事情吗?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相信,都不得不怀疑,不得不从根本上否定的时候,他的人性是遭到了多么惨重的扭曲啊!

怎么会这样?这就是那个时代高喊着“以革命的名义”对人性最无情的践踏。

从这两个片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非常细腻、准确、生动、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不仅这两个片断,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处感觉到,作者运用这一手法,通过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正是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的艺术特色之一。

(2007年3月11日5:11:45)(未完待续)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3-14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续4)

“保持生活的原生态”

尊重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因此,它必须尊重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唯有如此,它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

茹青先生十分注重这一点,他在谈创作体会时多次说到要“追求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原貌”,“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因此他的作品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成为一部形象地反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读者会明显地感觉到,小说中人物语言、对话、心理活动以及许多细小的地方都十分真实地表现了那个年代。

我们可以看到,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又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应该说,这才是这部作品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当然不能仅限于笼统抽象的认识。前面说到通过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方面,更为明显的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

有人说“感觉对话太多了”。不,岂止是“太多了”,这部小说几乎通篇都在运用“对话”方式。通过对话叙述故事情节,通过对话塑造人物性格。小说似乎是用对话来贯串始终,并且把叙述、描写等多种表现形式与对话有机地融为一体。

比如,《第18章二进休养所》第一节:

……

钟茹青从武汉回到部队的第二天上午,拿着门诊所的介绍信走进休养所正门……

……

忽然,身后响起嗒嗒声,那般耳熟。他不由精神一振,一股热流腾地涌向全身,心跳也随之加剧:

是她?……

他迅疾回过头。嗒嗒声戛然而止。

果然:正是她!

她,就立在面前。毫无思想准备的他直面着她,茫然不知所措了。

“啊!我们又……”他急促地喘息着,“我们怎又……小云,我……哦,我想,小云,我想……”

她穿了件降落伞布缝制的墨绿色衬衣,蓝布军裤,黑色皮凉鞋,没戴军帽,刚洗过的头发湿漉漉的。

“你……你……又来了?”

“哦,是的!我们……”

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掠过她的嘴边。

……

“哦!你……”她掠掠额发,警觉地朝楼道北端瞥了一眼,“你找刘医生?”

“哦,是的。”

“哦!”她指着他身后,“这不是刘医生的办公室。”

一个身着白地宽蓝条条病员服的胖子趿着鞋,吹着口哨,膀子一摇一晃,从他俩身边擦过,踢踏踢踏向南走去。

“小云,我想……”

其实什么事都没有。他只想着能让她在自己身旁多站一会儿,哪怕一句话不说,就这样站着。

“别!”她向南仰仰下巴,“看那边……”

他回过头。胖子站在南门口,定定望着这边。

……

这一段写钟茹青因为“脚上出了毛病”,患“甲沟炎”,需要做一个“小手术”——这也是通过对话借“刘医生”之口所作的交待,第二次住进休养所。刚刚进门就巧遇心仪的对象云若虹。虽然两人久未见面,心里却早已彼此欣赏爱慕,早已形成了某种默契。所以,钟茹青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便感觉到了对方就在自己身边;所以,他们的对话简练到不能再简练的地步,彼此都能心领神会,心照不宣。

在这一段里,有声音描写:“身后响起嗒嗒声,那般耳熟”,“嗒嗒声戛然而止”;肖像描写:“她穿了件降落伞布缝制的墨绿色衬衣,蓝布军裤,黑色皮凉鞋,没戴军帽,刚洗过的头发湿漉漉的”,“一个身着白地宽蓝条条病员服的胖子趿着鞋,吹着口哨,膀子一摇一晃,从他俩身边擦过,踢踏踢踏向南走去”;心理描写:“他不由精神一振,一股热流腾地涌向全身,心跳也随之加剧:是她?……”;“果然:正是她!”“茫然不知所措”;神态描写:“急促地喘息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掠过她的嘴边”,“她掠掠额发,警觉地朝楼道北端瞥了一眼”等等。所有这些描写似乎都在为对话服务,成为对话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对话的内容及含义更清晰,更富有生活气息。

再来看看《第18章二进休养所》第十二节片段:

……

她的声音。是她!他迅即决定:马上下楼,到北门西面的砂石路上等她,和她一块去营房。那条路长着呢,快着走也得三四分钟;三四分钟够说多少话!得抓紧行动。他将上衣抡上肩,冲出病房疾步往北走。在楼梯转弯处,差点和马大哈撞个满怀。

“你!”马大哈倒退一步,吃惊地望着他,“干么事你这是?”

“没事。”

他绕开马大哈,一步两个台阶冲到楼底,抓住北门的门把手喘着,谛听着。他听到二楼中部发出的关门声:咣——啷!接着,嗒嗒,嗒嗒!她走出了病房。嗒嗒声渐近,渐近。他推推门,糟!门锁着。怎办?只有奔正门。折头向南小跑到中厅,往西拐出正门,到了马路上。

嗒嗒嗒……得向前走走以免她多心,似乎我一直在马路上等她。向前走多远?太短不好,太长似乎也不好,十五米如何?对,就十五米。嗒嗒……她走出正门。嗒嗒……她到了马路上。他举步朝北走,低着头,脚步放得慢慢,蜗牛也似。他在不停地喘息。嗒嗒……她赶了上来。已听见她的喘息声。

他蓦地站住,回过头,一声惊呼:

“啊,是你,小云!”

她不理他的“演戏”,擦过他继续前走,步子碎而快。他快步追上。黑夜沉沉。星光黯淡。凉风习习。迷人的金秋之夜。脚步声沙沙,他的和她的混合为一,听不出哪是她的哪是他的。她终于说话:

“真巧!”

“啊,真不巧!我是说……是说今天下午,我的话还没说完,岳精枝就……”

她平视前方,脚步放慢些。他也放慢脚步。

“是这样,小云,我想……”

他的肩膀和她的肩膀相距约一米。他准备说:“小云,我喜欢你!”他声音颤颤地开了口。说出的却是:

“小云,真的,我非常……”

不,无论如何不能那样说,绝对不能!一旦那样说了,却遭到拒绝,就统统完了,统统结束了。可如果得到她“啊,我也非常喜欢你”的回答,又会怎样?……那就更糟,简直糟得一塌糊涂!试想,两个“思想不开展”分子,两个挂了号的“落后分子”,居然会臭味相投,这事传出,她和他在×校还能立足?不行不行:

“是这样,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相当重要的问题——当然是对我而言——,不知你能不能……”

她进一步放慢脚步。

“么事问题?”声音轻轻的,“说吧。”

“问题其实很简单——当然,那是对你而言,”他急促喘息着,“我在写一部小说,遇到一个医学名词,我想……我想……小云,能不能帮我一下……”

三号门已在望。

“小云!我有好多好多话想对你……对你说,可是我嘴笨,胆子又小,我不敢……能不能以书信方式向你……”

他咽口唾沫,急急说下去:

“我到了长春可以给你写信吗?小云!”

沉默。他等待着。离三号门只有七八步了。

“写吧。”声音非常低。

……

惟妙惟肖的对话,绘声绘色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实,这一大段完全可以归结为两句对话:

……

“我到了长春可以给你写信吗?小云!”

“写吧。”

……

如果这样,哪还有什么味道?既失去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又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一大段原文的艺术处理好就好在它凸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青年男女恋爱的方式,迥然不同与其他年代。尤其是那一段最后一句,云若虹回答说“写吧”时,“声音非常低”,那种纯真、柔情、羞赧的性格以及彼此心领神会的含蓄美跃然纸上,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

不仅如此,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在这些爱情描写中,一个纯真质朴善良诚挚的青年形象清晰可见,读者完全有理由期待看到这位青年人的幸福。然而,命运不仅捉弄了小说主人公钟茹青,更令读者为时代的悲剧深感痛惜。这样一位单纯可爱的青年人,在那个人性扭曲的时代遭遇的悲剧命运,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反衬,形成多么鲜明的反差。

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给我们的启示也将是长远的。囿于学识,笔者对其价值的探讨十分浅薄;限于篇幅,此文所述也难免挂一漏万。倘若拙述尚有些许作用,笔者欣慰足矣。

(2007年3月12日18:58:09)(未完待续)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3-14
人性的扭曲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价值探讨(续5)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毋庸讳言,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毕竟是作者茹青先生带有探索性质的一部作品,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憾。探讨一部作品的价值,自然应该看到并剖析其中的缺憾,这不仅是读者所需要,亦应是作者之所需。笔者在此以浅薄之学识,发一孔之见,旨在与作者商榷一二。

茹青先生在跟贴答复网友时这样说过:“结构:较松散。是有意为之:为的追求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原貌。故自以为不算什么缺点。但在小说评论家眼中,可能不会这样。我不在乎。……我就是硬要追求……那个目标: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原貌。人物:多,而且走马灯似的上场下场。……也是有意为之:追求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原貌。这是个人的创作理念。在这方面,我是非常顽固的。”

笔者前文已经肯定了茹青先生尊重生活的真实这一创作态度,但是事有两面,茹青先生“非常顽固的”“创作理念”恐怕出现了偏差。

文学创作必须建立在尊重生活的真实这一基础之上,然而却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生活的真实,更应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一更高的境界。生活的真实并不能自然构成文学艺术,艺术的真实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因此,所谓“追求更加接近生活真实原貌”的“创作理念”是对“尊重生活的真实”的误解。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生活真实原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真实原貌”的提炼、加工和升华。

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生活真实原貌”,即使在同一生活场景中,不同的人眼中的“真实原貌”也会千差万别。任何一个人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进了主观的认识。比如摄影摄像,应该是对“生活真实原貌”最真实的记录了吧?然而,由于操纵摄影摄像设备的人不同,他们选取的角度不同,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加入了各自的主观色彩,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原貌”呢?

我们都知道报告文学、回忆录这一类体裁是不允许虚构的,必须具有真实性,要能够经得起考证查验。即使如此,它们反映的“生活真实原貌”也只能是相对的,因为写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色彩,已经把“生活真实原貌”进行了过滤和筛选。

小说创作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虚构。虚构不是虚假,不是凭空捏造。虚构是一种创造,它依据大量的“生活真实原貌”,进行提炼和加工,创造出另一种生活——更能够反映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的生活。

倘若茹青先生不是那么“顽固”地坚守出现了偏差的“创作理念”,不去“追求更加接近”并不存在的“生活真实原貌”,不是刻意地“保持”所谓“生活的原生态”,那么,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厚实的文学根底,一定能够使这部价值不菲的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成就。那时,结构稍嫌松散,情节缺乏主线的问题,主旨被“走马灯似的上场下场”的过多人物冲淡的问题,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问题等等,便都迎刃而解了。

这部作品明显的缺憾之一是云若虹这个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照说,云若虹完全应该成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但是现在不是。现在她只是一个简单的陪衬人物。生活中的人们的确是“走马灯似的上场下场”,但他们并不都需要出现在作品中。即使是散文,也是有选择、有侧重地描述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不会一古脑儿地都写进来。文学作品向来惜墨如金,怎么能让那些关系不大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来分散笔墨呢。相反,云若虹这个人物及其与男主人公钟茹青之间的爱情经历,对于表现那个时代人性扭曲的悲剧色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遗憾的是作品却把它淡化了。正是由于这种淡化,致使作品失色不少。作为一部表现人物命运的长篇小说,爱情故事的分量如此轻微,这本身也与“生活真实原貌”不相符合。

这部作品另一个明显的缺憾是忽略环境描写。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谈过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长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虽然文学创作有各种流派,创作者也常常通过创新尝试而力图有所突破,但是无论怎样简化、淡化环境这一要素,也只能是通过精益求精的方式来处理,而不可能是完全忽略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环境描写的作品好比只有骨架,血肉却不丰满的人一样缺少了许多灵气。

长篇小说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文学价值。一部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文学价值不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故事情节,更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还在于让人们接受熏陶,获得心灵的享受。这种文学价值正是通过人物刻画、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三者有机结合来完成并加以体现的。……

我们说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因为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产生不同的人物命运,同时构成不同的故事情节。作品的真实性正体现在这里。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和。两者都不可缺少。环境又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环境,是指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物所生活、并形成其性格的特定环境;小环境则是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具体活动的场所。这部作品无论对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描写都非常欠缺,读者在阅读中很少能够看到必要的环境描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显的忽略。

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侧重于对话描写,通过对话叙述故事情节,通过对话塑造人物性格,也是通过对话交待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这样的表现形式固然形成了小说的一种艺术特色,但是由于忽略了直接的环境描写,使得表现力大为削弱,表现效果明显降低。凡事都有两面,把一面推向极致,而忽略另一面,并不是科学的创作态度。

当然,“小说评论家眼中”怎样,创作者可以“不在乎”,但是对于读者却不能不在乎,失去了读者,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行文至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创作和市场。这个话题可说的内容很多,笔者想到的是,创作者不应该违心地迎合市场需要,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很多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拥有占领市场的能力。许多作品,虽然很有价值,却没有市场。对此,不必一味地指责市场,创作者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作品是否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市场是无情的。是否能够拥有市场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对于创作者来说,至少应该努力使作品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界,那么,纵然一时被市场冷落,作品的价值却不可能被永久淹没,它总会闪耀出自己的光辉。

对于长篇小说《陨落——昨夜星辰》的价值以及存在的缺憾,笔者所作的探讨存在着很多局限,难免谬误百出。但是笔者之用心,在于倡研讨之风,促创作之精,以此拙文作引玉之砖,尚可,尚可吧。

茹青先生创作十分勤奋,除了《陨落——昨夜星辰》这一部之外,另外两部《陷落——百花尽杀》、《堕落1——饥馑岁月》也已在凯迪原创小说栏目陆续连载,笔者尚未拜读。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网络论坛互动交流,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茹青先生一定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日臻完美,达到更高、更美的境界。

(全文完)(2007年3月13日22:53:26)
离线小筑

发帖
4097
蜂蜜
24244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76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5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3-14
先顶.有空读.

好,送花花啦~~~
平和、宁静,一种风轻云淡的美丽......
我的淘宝店:http://chejishi.taobao.com/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