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蜂鸣、都市两论坛的相关文章,方知有个“红楼事件”。我看到文章中使用了关乎生死存亡的词语----某某“保卫战”,此事似乎不小,搞得管理员寝食不安,到处灭火。随后,两论坛相继贴出安民告示,以息事宁人,补亡羊之牢:秋头,效法孔明,自贬三级;微头呢,模仿徽宗,下罪己诏,大有“天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坦诚之气。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自责过矣。自有网络论坛起,剽窃,调侃,贩黄,炒作等怪现象便伴之而生,屡禁不绝;相应地,打假,扫黄,除恶,辟邪之士,也应运而生。管理员乃久历战阵之帅,岂能因一时一事而失把握全局之方寸。可以这样说,只要目前这样运作的论坛存在一天,这种现象就会存在一天,双方的争斗也会存在一天。
仔细想一想,这种现象在真实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它们的区别在于:生活中,我们可以主动地回避它,能做到眼不见心不烦,可以人以群分,与这些人八秆子打不着;论坛则不同,它总在你的眼前晃来晃去,躲而无处,避之无路。性子好的,还可以做到气定神闲,视若无睹,反之,势必水火,冰炭殊器。
论坛上的这种争斗(或战争),积极地去看它,是件好事。它能净化环境,提高认识,统一观点,在促进心灵震颤的同时,达到大浪淘沙的效果。问题是,痛定思痛,对现象的背后是否有了清醒的认识呢?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背景和内因,先看背景。
前几年,社会上流传一句“四大闲”的顺口溜:大款的老婆,当官的钱,下岗工人,李瑞环。这四类的共性是一个“闲”字,人是个怪东西,只要有闲,便无事生非,折腾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事端来。这个道理连卖茶的王婆都懂,她还把它总结在“捱光五要”里,教导西门庆,同理,网络上的那些人,也是一个“闲”字。本来嘛,有闲时间上网,学点有用的东西,是件好事,可那些人是闲而无趣,正事不会干,专干一些自私自利,心雄胆泼的怪事,比如:顺手牵羊拿点别人的东西,嘻嘻哈哈装扮成无里头,淫词秽语露出色狂本相,故能玄虚卖能荒诞丑态。所不同的,网络为那些人提供了更虚拟,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而已。
这些事例已经记录在案,无须多加置喙,我只是想站在那些人的角度,分析它们产生的内在原因。我觉得,快乐至上,浪言求名的浮躁心理,应该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
很久以来,论坛里经常有人以“快乐”为托词,掩饰“快乐至上”的实质。比如,有的人很少发主帖,竟在臭气相投的帖子后面垒高楼,嘻哈出老鼠尾巴四指长的调侃回帖,你若问他能否正经一点,他还会振振有辞地说“活跃气氛,让大家快乐嘛”。真是无知之辈,岂不知古人言“耕稼陶渔,无往不乐”,你怎么知道别人不快乐,需要你来快乐呢!这种人好有一比:静静的咖啡屋里,来了个不讲公德的小瘪三,在那里走来走去,嘻嘻哈哈。实际上,每个论坛都有一个专门调侃的版块,去那里玩啊,何必似屁股上着火一样,到处跑呢?
浪言求名,则是于故弄玄虚,自吹自擂当中,享受别人的鲜花和掌声,有点像那些工于炒作的影视明星。所谓故弄玄虚,是指那些文字隐晦,以荒诞的手段,博取同情的行为,比如《全唐诗记事》里的陈子昂;所谓自吹自擂,是指那些鼓动别人,或自己穿个马甲亲自自吹的行为,比如网络里的某某,这些人,明明是一只瘪皮臭虫,没有多少脓血,硬要吹成翱翔太空的鲲鹏,让人落入圈套地去恭维,自己写不出,怎么办?只好去偷人家的成果。殊不知,剽窃点心情文字尚可,偷其他的,真是太危险。毕竟时代不同了,到处都有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
说到底,快乐至上,浪言求名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周糟环境,不谅大众善心,不屑坛规版约的放纵行为,它与诙谐幽默,转摘引用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点,要区别对待,不能一锅端,否则,就是泼洗澡水时,连孩子一同泼出去了。
认识之二,坛主坛民,从这些现象上该汲取哪些养分?
我觉得,对坛主而言,至少吃了三个饱:一是在设立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版块时,当慎思;二是在任用这些版块的斑竹时,当慎察;三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当慎言。(略)
对坛民而言,至少有三个警醒:一,不要吹捧,要理性;二,不要盲从,要自律;三,不要泄气,要坚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