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说清楚“番薯庆糕”,得先从长潭说起。 VjB*{,
长潭是个地名,也是个水库,建于共和初期,地处黄岩西部,为浙江台州南部的几个县市区,供应着生活用水。毋庸置疑!今日,我所喝之水,所用之水,均源自此。饮水当思源!铭记为此而做出牺牲的当地百姓:牺牲的不仅是家园,更有生命。既然是水库,理应出水产品,最负盛名的当属“胖头鱼”;因为,水库是沿山拦水而成,水质清澈,没有泥浆味,相比于出自鱼塘者,其味确实倍加纯净和鲜美。“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藏身在长潭山岙岙里,名声早已飘扬在台州一带。以至于,常有城里的鱼店、饭馆,直接以此菜为特色,门口招牌:“长潭胖头鱼”云云。上长潭游玩,假如不曾在农家乐,点上一盘“胖头鱼”,犹如入黄山之没见迎客松、游西游之不上断桥一般,算不得真正来过。尝鲜的人多了,货源不免紧俏起来,于是,有店家自鱼塘购入,网养在水库一两天,待其吐净泥浆后,再宰杀上桌,款待顾客。可席间总有一二位嘴尖者,浅尝即知;戏法被揭穿,店家忙着递烟、赔笑解释道:公开的秘密。而绝大多者如我,味蕾神经敏迟钝,尝到鲜味已然可口,不复有他求矣。 VjB*{,
佐酒者为“胖头鱼”,铺垫肚皮者,“番薯庆糕”是也。一荤一素,水陆并兼,交相辉映,成为长潭的代名词,时髦话为“形象大使”。更有客人,酒兴阑珊之际,余兴尚存,填饱肚子之后,还捎此糕点回家,分赠亲朋共享。也许叫“蒸糕”更合适,因为,此糕是蒸煮而成。原多在节日、喜庆时分制作,或自食,或分发左邻右舍以示同庆,为图吉利,于是,有了这个俗成的叫法。不过,这也仅仅局限于黄岩一带,温岭、玉环自有其不同称呼,不作细考。“庆糕”本是当地手工糕点,聊作果腹充饥之用,至多在当地农家间流转。可随着长潭游客的增多,身怀薄技者,纷纷加入商贾队伍:搭灶台在门口,旁置“庆糕”于一大圆盘中,上盖着纱布,现做现卖。也有小贩,将之搁在小凳子上,或立或坐在路边,买卖立马开张;虽然,简陋异常,很有乡土气息。因其含水量很高,故不易保存;不过,随着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食用期限得以大大延长。前往长潭路上,商贩沿路兜售,堤坝上亦然,均自称是正宗“长潭”牌。此是大实话,贾者并非诳语!源自长潭之原料、长潭之柴火、长潭之水、长潭之器皿,再加上长潭之巧手,所制得之产品,不贴上“长潭”商标,难不成要贴上“短潭”商标?至于,口沫横吐,竭力打压别家,唇红齿白,标榜自家;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虽然,那“标榜”是没有必要的,但却有必要借一双“慧眼”,来辨别品质之优劣。因各家选材有讲究,技巧有差别,即便是同为一地之产,其品质还是有高低之分的。品牌是虚,品质为实!品牌至多用作参考,切不可本末倒置。 VjB*{,
如果,仅此而一味指责人家舍本逐末,是偏失公允的,也是浅薄的。“庆糕”不乏常见,“番薯庆糕”亦非长潭特有,然,士人皆奉长潭者为上品,可见其绝非浪得虚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能出一方之特产。长潭之红薯向来品质上乘,其制品如绿豆面、粉丝,郝然摆放在超市货架醒目处,价位也比临近产地者高。制作“番薯庆糕”的原料,俗称“番丝粉”,是当地红薯加工而成。出笼后的“庆糕”呈褐色,入鼻一股清香,通俗叫“番丝香”,热时扑鼻,冷后悠悠;入口细腻,软而不粘,甜而不腻。确实是有耀人之资本。多年沉积的手艺,并非有秘而不宣之绝技,只是不偷工减料罢了。“诚信”牌,才是最正宗、最知名的品牌。 VjB*{,
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过“长潭庆糕”制作,但凭我之想象,自信可以八九不离十。自信,并非来自妄想、臆断,而是实际。“月亮圆、庆糕甜”,老家的童谣,唱的是农历七月十五过“月半”风俗。月到十五分外圆,家家起“庆糕”过“月半”,小屁孩流着口水、挂着鼻涕,哼着童谣,走东家、串西家。也许,我也曾这副模样过,因为,我自知小时候是相当的“烂糊”。有别于长潭,我家的“庆糕”,采用的是米粉;掺加了红糖为“红糖庆糕”。现今,早不限于节庆时分;随时制作,多作早点供应于市。为了顾客健康,建议商家张贴告示:本品不易消化,脾胃虚弱者,切勿过分贪口。 VjB*{,
以晚米粉为主,掺杂些适量的糯米粉以增加粘性,用“升”将粉按比例量好,倒入团箕中;团箕浅而大口,便于操作。混匀,摊开,均匀洒入少量水;水,宜小不宜多,可多次分洒;掌握的尺寸,就在各人的手段了,熟能生巧,最完善的理论也是白搭,全凭经验。稍待片刻,候水充分渗入粉中,再次拌匀,拢而成堆。张开双手,用手掌逐步将粉堆轻搓成粉粒,散落在团箕四周;这,和我现今从事的药片生产过程的“造粒”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此粉粒更粗,工序更糙而已。调整操作角度,重复上述再轻搓一遍,如此两遍,大体能达到要求。接着,用篾制之大孔筛过筛,粉粒过大而无法过筛者,同手轻轻搓散;务求全部过筛,粗细适度。搓好之粉粒,等待装填、蒸煮。 VjB*{,
蒸煮有专门的器具,统称为蒸笼,专门的称呼为“庆糕蒸”;相近似者曰“饭蒸”,是专门用于制作“捣臼糕”。两者的区别,至今我还无法完全道得明白。木制,近似圆柱状,上口稍稍偏大;中空,高度约一尺半多,也就是四、五十公分的样子,中内偏上口约三分之一处,安装木榫,左右凸出对称,或前后左右四方对称,便于搁置“蒸架”。所谓“蒸架”,其实是隔板,为圆形木板,中开数个小圆孔或直槽,板厚约半寸许,大少和榫部内圆周相配合。以配合紧凑者为上,因为上升之水汽,不光要求其从蒸笼周壁缝隙跑出,更是希望其通过蒸架的眼孔均匀逸出。设计之巧妙,看似纯为经验技巧,其实蕴含科学的理论。搁置好“蒸架”,上铺一层纱布,于是,可以装填粉粒。小畚斗平放在团箕上,双手作弧形状,从畚斗口两侧,拢进粉粒。 VjB*{,
托高畚斗底部,慢慢倒入蒸笼内,厚约二寸,摊平、压实。压粉,颇有讲究。压得太紧,水汽无法渗透进入,难以熟透;太松,则熟后无法成块,形同一盘散沙。也有专门的工具:圆形的小木板,上弧下平,圆中心钻个小孔,穿进尼龙绳打个结,方便握手。再取一把刀片,轻轻插进已压实的粉粒中,横竖交错各几刀,划出好几个口字,也就二寸来许见方的块状,划块之刀,务必到底。其目的,一是开辟通道,方便蒸汽上升,二是,待熟后,易于分割成小块。所谓的刀片,其实就是薄薄的、窄窄的铜皮,上端,卷了一圈做刀柄,下端,两直角打磨成弧形做刀口;铜皮边缘,统统磨钝光滑,免得伤手。上述两工具,其实并不讲究;不论材质,不管形状,但求实用。只因是我家的,至今还藏在老屋里,故此这般卖力描述,权当敝帚自珍吧。 VjB*{,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也许不与周郎便,为保险计,转而求风箱。二尺大的铁锅,舀入清水约三分之二满,点火开口烧水。所用之柴,无需北京烤鸭般讲究,只要能燃即可。孩童守在灶膛前,添加柴火,憧憬着美味;风箱拉得格外卖力,火苗呼呼上窜,一副馋相,映得一览无余。灶头忙碌着的主妇,不失时机抱起蒸笼,稳稳地摆放在铁锅上,盖上箬帽:一来,压住上冒之蒸汽,免得其过快“逃逸”;二来,替代蒲扇。火旺水沸,汽自蒸笼内下端不住上冒,经过蒸架,努力上浮,迂回曲折,左冲右突在粉粒之间;向上,向上,再向上!历尽了万千的阻隔,终于挣脱了藩篱,到达蒸笼顶端,透过箬帽,自由飘向空中。主妇视逸出的蒸汽大小,来判断是否熟透,并及时下令熄灭。稳重者,手指蘸着凉水,掀开箬帽,轻压“庆糕”做进一步判断。熟透后的“庆糕”粘结连成一整块,连同蒸笼反扣在桌面上,移离蒸笼,揭开纱布,随手拿箬帽扇凉,待冷至基本不再冒汽,沿着原先的划痕掰成很多小块,因桌面预先有黄豆粉铺底,也就不怕其粘连了。更有好美之主妇,趁此时机,在“庆糕”表面均匀点上“洋红”,如幼儿园奖励的小红花一般好看。就在伊欣喜其杰作之际,也许,灶旁早有一只黑乎乎的小手,伸手作五爪金龙状,抓起一块,旋即塞进嘴里了。 VjB*{,
自原材料始,继而生产器具、制作工艺、食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无不加以详尽描述,外加风俗、典故;这产品说明书,不可谓不完善。行文到此,也许你已饱餐,是该歇息了。不过,再啰嗦几句也无妨,当做饭后谈资,助你消化。数年前,在“新石论坛”玩得不亦乐乎,网上玩不过瘾,网下再玩;承蒙“新石”朋友热情邀请,我不时上新昌相聚。一次出差杭州,半道溜进新昌逗留一宿,随身带着“番薯庆糕”,赠他们分享;食后,大家啧啧称好。我是确信他们不诳我,如同我之不诳他们。他们请我吃的当地“芋饺”,齿颌至今还留香。“新石”几度“和谐”,几经开、关折腾。不久前,我登陆了他们的临时网址,虽有斑竹“默然”留守,但应者寥寥,趋近沉寂,不复当年之热闹。世事无常,网事沧桑,不胜凄惶! b$%W<D
怀念着“新石”的朋友,你们一切可好! b$%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