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出人意料的惊喜(及其他)
我在前面已经说了,这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惊喜。其实,我那样说还真不是为了故意卖关子。因为是追记,依照流水账的格式写下来,一直也没写出到底是什么惊喜,如今终于写到这个位置了,突然觉得,这惊喜在别人看来也许不过如此而已,但是,在我本人,以及我们四十三团全体成员来说,当时却绝对是一个惊喜。
这个惊喜,就是在滇池畔与红嘴鸥的亲密接触。2月1日,已经是寒冷的冬季,而滇池却并不寒冷,也便成了红嘴鸥越冬的最佳选择之一。在我前面写到滇池如何浩渺的时候,曾经有朋友提到滇池的严重污染,我去的时候却感觉污染并不十分严重,而成群的红嘴鸥聚居那里,似乎也是对我的说法的一个佐证。
根据白导介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每到11月份便飞到温暖的滇池越冬,到九十年代,由于滇池生态环境逐渐转好,红嘴鸥也来得越发踊跃,现在,来越冬的红嘴鸥已经达到数以万计。
红嘴鸥的到来,给昆明人带来了极大的骄傲,给沉闷的都市带来了大自然的活力,给游人带来的则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惊喜。
下了碧鸡山,重回滇池畔,白导把我们带入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当时,那里已经有了不少游客,卖面包的、照相的小贩也都在兜揽生意,让我们兴奋的是成千上万只海鸥,有的在眼前盘旋,有的从身边掠过,显然它们并不怕人,这让我想起当年在欧洲,街心公园到处是鸽子,甚至可以站到我们的手上觅取食物,我一下子激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啊!
我买了两条长面包,分给老妻一条,开始,我们没有经验,把面包撕成小块抛向海鸥,每次都会在没有落地前被海鸥飞快地叼取,这已经让我们非常兴奋了。但是很快,我们发现,用手直接举起面包,海鸥会飞过来直接用它的红色的喙撕去一块,这更让我们无比兴奋。两块面包很快就消耗完了,老妻忙着拍照,我则很快又去买了更长的两条面包。我很自然地双手各举起一条面包,同行的人们却哄堂大笑起来,说是我的姿势非常的滑稽可笑,有的甚至认为我是在出洋相,过来劝阻。我却非常固执,一定要等到两只海鸥同时来撕去我两手上的面包,老妻倒还配合,也就那样举了半天的相机,可惜,最后我的面包还是分别被海鸥夺去了,没能拍下同时两只海鸥撕取面包的镜头。我又去买来面包,交给老妻,我则反过来为她拍照。
欢乐的时光总是非常容易度过,白导来催促我们了,因为还有其他的安排必须落实。这时,照相的小贩也赶上我们俩,给我们看他帮我们拍的两张照片,确实抓拍的比较好,我们便让他们打印了下来,付款后又去追赶大部队。但是,我同时却发现,老妻白色的上衣上,居然不幸有两处落上了海鸥的粪便,而我自己也让老妻检查了一下,却幸免了。
昆明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确实还是名副其实的。
在美丽的滇池边,有一个游人必到的地方,那就是红塔基地。红塔基地在足球界声名显赫,曾经是云南红塔足球队的大本营,中国国家足球队更是每年都会到红塔基地进行训练,尤其是碰到国际重大赛事,到红塔基地集训更是中国男足的首选。有鉴于此,当白导介绍说,马上就要到达红塔基地的时候,车上的球迷们很是兴奋了起来。导游善解人意,安排了时间,于是,那些人蜂拥而下,前去朝圣,我却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人为建设的体育场馆而已,并无进入参观的打算。老妻却好奇起来,一定要进去看看,于是,我便边抽烟,边在外面等候。我最喜欢的棕榈树近在咫尺,冬日的暖阳,照到身上更是无比的舒适。一会,老妻出来,我问到,里面如何?老妻说也没什么,就是潮气味很重。我调侃到,那不是潮气味,是国足的脚臭味,老妻笑骂,说我说话太让人恶心。不过,老妻却和几位也不幸受到海鸥攻击的43团成员趁机在里面的卫生间对身上的海鸥粪便进行了初步的处理,当她让我看是不是依然痕迹明显的时候,我又说了一句:这下,里面的气味更浓烈了,国足会得到更好的熏陶。听了我的话,老妻和其他几位也都大笑起来。
参观完红塔基地,车子再次启动,把我们送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观楼公园。但是,时间却太紧迫了,白导只给了我们一个小时,虽然浮光掠影,总算聊胜于无了。
买了门票进了公园,我顾不得仔细欣赏周围的景致,拉着老妻的手,根据导游图的指示,直奔大观楼,后面领导太太们在窃窃私语,声音却并不小,我明明听到其中一位太太在说:你们看,Z老师和Z太太还拉手呢!我当时心想,真是少见多怪,我和老妻牵手早已经成了一个习惯,而且,这次出发前,儿子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拉好他的妈妈,怕她会走丢了。但是,我当时却顾不得分辨,一路急行走到大观楼下。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在四大名楼中,应该属于小弟弟。大观楼能跻身四大名楼之一,得益于孙髯翁的180字长联。事实上,黄鹤楼的崔颢诗及其传说,滕王阁与王勃的《腾王阁序》,岳阳楼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加上大观楼和孙髯翁的长联,都属于互相依存,相得益彰。这也让我联想到,好的文字并不需要多,上述四位历史名人,传世之作与到处留情也到处题诗的乾隆皇帝相比,那绝对属于凤毛麟角,但乾隆的诗恐怕除了专门研究的人以外,没有谁会记得一首半首,能背诵上述四大名楼有关这四部作品的人却不知有多少,由此可以印证我一篇文章的题目,传世文章不在多。
孙髯(?--1775年),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其父到滇任武官,遂随父流寓昆明。他幼年时就以诗文著名,博闻强记。因愤恨于科举进场搜身,从此终身不应科举。他没有任一官半职,却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他虽是个诗赋名家,却不局限在艺术天地,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他生活清苦,晚年不得不靠卖卜生活,有时还得断炊,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其佳作大观楼长联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据说毛泽东就可以背诵该联,并赞评"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除了大观楼长联以外,其他著作均已散佚,现只存有诗集一卷。
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翊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绩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一出,仿效者众,甚至有达千字者,但思想意义及其格调却均平平,与此联不可同日而语。
站在大观楼前,我默默地吟诵此联,领略着上联的空间和下联的时间,这就是宇宙,在宇宙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激动的心情突然平和了下来,还有什么不能放开的?何必因为再次失去机缘与朋友会面而倍感惆怅?何必蝇营狗苟,孜孜以求,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到头来,我们还不如古人能有一抔黄土!原来对白导安排时间短还心存不满,到此,却有王子猷兴尽而返之意,倒是老妻,说道:既来之则安之。我才又买票登上了木质结构的大观楼。站在楼上,面向湖水,我还是无法体验到孙髯翁当年的感觉,我知道,我永远只能是个俗人,永远没有资格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