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总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上海的现代,北京的厚重,广州的繁华……人们爱以这样“刻板印象”为它们定义。但对于我而言,“上海印象”纠结着过多矛盾的因素,因此关于上海我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情愫,不能单纯以地喜欢或是“不喜欢”冠之。
林立的大厦,金属色的外体,无论在日光下还是霓虹中都闪着高傲的光芒,当我以仰望的姿态行走在这座城中时,心中有一种故作不屑的矜持,却也微泛着有一日融入其中的渴望。的确车流如水,流光溢彩的大都会正如一个女孩会对落地窗中的名品服饰投去渴望的目光,但青涩的现状会令她自主地收回目光,仅仅在幻想中勾画未来的自己泰然自若甚至有些趾高气昂地出入时尚之地。带些小资情调的我迷恋外滩一旁欧式建筑勾勒出的异国情调,但我骨子里透着的传统又令我对“上海一九四三”中吟唱的“老上海”魂牵梦绕。
以上的种种微妙而私人的感受都可以为“喜欢上海”立论,这种喜爱以抽象模糊的状态存在,它的真切也许只有当我一人游走于上海街头看到一景一物才能感触到。但不喜欢上海的理由却是清晰而尖刻的。
02年的夏天,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个月,那是我第一次亲身去感受从前只在书页间。荧屏上所了解的上海,那次的“上海印象”很真实。真实得脱离了美的范围。每当我穿过弄堂,与赤膊的男人和穿睡衣得女人擦肩而过,然后走入华丽的大厦,沉浸于弥着香水味的雅致之中,这种激荡的冲击将两者推向更远的两级。市井的庸俗与大都会的堂皇,互相对立着,却在一座城中共同出现,互相消融互相联系,没有一道线或是一堵墙,将他们隔离,他们像血肉般不可分,造就的就是我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上海。
华丽前的破败显得窘迫,破败前的华丽显得奢华,面对窘迫我显得有些无奈,面对奢华我会心生偏见。这一次来上海,我将直面这些曾经我想无视的现实。
——蒋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