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手机铃声大作。朋友妻起身接听手机,“好的,好的,过一会我去。”没几句话,挂了。移动公司是按分钟计算的,这几秒钟通话也算是一分钟,赚钱太容易呀。 `DC)U1
继续坐着。冷场,这个电话把前面的话题打断了。聊天随意性的,前面聊什么给忘记了。 `DC)U1
“谁打来的电话。” 朋友问了一句,打破了冷场。 `DC)U1
“侄儿。” 朋友妻说。 `DC)U1
“‘死’城里来啦?”朋友来个猜测。 `DC)U1
“又是个‘死’,不会说得好听一些。”朋友妻有些怒气。“老是教不进去。” `DC)U1
朋友没有回嘴。两人都是火暴脾气,磨合时间长了,朋友也知道如何去熄火。 `DC)U1
上面的“死”字用法,字典里面是没有的。在本地,这个“死”是语气用词。“城里来啦”前面加上个“死”,这个“死”有点贬义,意思是到城里没有好事。两人吵架,肢体接触之前,一方会有一句,:“你死过来!”,言下之意是看我如何收拾你。“你过来”中是插入一个“死”字,加强了语气。这个“死”有“找死”的意思在。小孩子不告而别,回来后大人会问一句:“你死哪里去?”,这个“死”是不高兴的意思。现在是独生子女多,这个不吉利的“死”是舍不用在小孩身上的。两个人比较熟,对面的问候语可能是:“这阶段你‘死’哪里去了?”这个“死”字有了几分亲昵成份。我的朋友这个“死”该是习惯性用法,没有什么贬义。 `DC)U1
朋友妻还是继续说着,甚至可以用上“喋喋不休”四个字。说过了“死”,扯上不良生活习惯,什么衣橱乱得一团糟,还有早起让她没法睡觉。最后升级成了讨伐。这个讨伐多了,效果一般不会有。朋友妻的嘴巴快,我的朋友百嘴莫辩。女性在嘴巴上总能占点便宜。朋友无言坐着,尴尬是肯定的。 `DC)U1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也来几句。“我家叫我去吃饭,是‘哽’饭。我这‘哽’在我听来是贬义,听到‘哽’,我总想到‘哽落斗’。”“哽落斗”骂人的俚语,等同于书面语“饭桶”。“我教了这么多遍,让说吃饭,就是改不过来。”“我的岳母也是请去‘哽’,听起来感觉与‘嗟来之食’味道一样,可是我不得不去‘哽’。” `DC)U1
“哽”与“吃”意思相同,“吃”显得中性一点,“哽”显得粗鲁一些。只有请别人吃饭,没有请别人“哽”饭。大人喊小孩子过来“哽”饭,小孩子只能接受,小孩子是无功受碌嘛。大人不高兴时让孩子过来“哽饭”,往往是高声呼叫,这个“哽”字能比“吃”字叫得响。 `DC)U1
“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的。” 朋友来个总结性发言。朋友妻没有回话,该是认同了。我的一通话是帮朋友说的,也是发泄内心的不满。可是我家老妞听不到,下次还得让我哽饭,看来我的余生只好继续‘哽’下去。 `DC)U1
在读补习班时,学校有个总务主任,在食堂挂了一块小黑板,是今天菜谱之类的东西,里面有个(口气)字,有同学问,老师,这是什么字呀,比吃字多一横。这位总务主任也机智,说是“哽”,多了一横,吃“哽”住了。“哽”字本意是食物阻塞在喉不能下咽,本文用“哽”字,与本意不合,是借用字。看来还是用(口气)妥当,只是这个字打不出来。电脑有造字功能,我还没有学会。 `DC)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