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发了一篇博文,提到俚语“杀嘎”的运用,也提到不知其来源。这些天头脑里老是思考“杀嘎”的来源,突然想到日常生活中用的“杀手锏”,或许“杀嘎”是从“杀手锏”演变过来的。 `DC)U1
在词典里查“杀手锏”,词典提示去查“撒手锏”。先抄上几句关于“撒手锏”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锏”的释义是:“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而“撒手锏”的释义则是:“旧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人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DC)U1
普通话中“撒”与“杀”,读音差不多,一个平舌音,一个是翘舌音,“撒手锏”有时给写成“杀手锏”,《现代汉语词典》说这两种写法都算对。实际上“杀手”与“撒手”区别很大,词典上说一样,当然无语了。本地的“撒”与“杀”读音差别较大,偶儿还能听到有人在用“杀手锏”,不讲“撒手锏”。本地的“杀手锏”该是“撒手锏”之误吧。 `DC)U1
撒手锏源自《说唐》罗成和秦叔宝互教在自家武艺,但是都留一个心眼,罗成没有教自家绝杀“回马枪”,秦叔宝没有教自家绝杀“杀手锏”,但是在日后的作战中都让对方见识了自家的绝活。在《说岳全传》里也有关于杀手锏的描述。岳飞在收服杨再兴时,激战数日不分胜负,后来在梦中得到杨景传授撒手锏才打败杨再兴。 `DC)U1
按照词典里所说,“撒手锏”是军队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对“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打赢战争。 `DC)U1
俚语总能找到根源,有来自戏剧的,有来自古小说的。少年时代除了毛主席语录之外,其它的书籍少得可怜。一些古书给加上“封资修”的标签,难以看到,但生活中《说唐》和《说岳》里面的故事仍有在口头上传诵,没有给彻底禁绝。这个“杀手锏”我还有点记忆。“锏”与“嘎”声音相近,在长期的运用中,人们忘记了词的本义,三个字的词组也给简化成二个字,变成了“杀嘎”(也有写成“杀甲”,本地甲与嘎同音),词的意义也从最初的制胜绝招转化为厉害及本领高强等等多种含义。 `DC)U1
推测俚语的本义并没有什么意思,俚语使用无非是约定成俗,人们使用时只要知道其中意思就够,我无非是讲几句白搭。 `DC)U1
(部分文字来自网上和词典) `DC)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