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萝卜、腌菜、豆腐乳和豆豉等,是以前农村里常见的几种咸菜。招待客人和工匠,“四菜一羹”,羹往往是豆面羹,好一些的加上几块豆腐或者咸肉,四菜其实就是四碟咸菜。相对来说备咸菜容易一些,烧这碗羹有点难,这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个别家庭备不齐四碟咸菜,会去左邻右舍讨要一点来。吃饭时,中间一盆是羹,四碟咸菜排在周围,尽管简陋,看起来还算整齐,有着烘云托月的效果,这个云呀月呀是这一碗羹。吃饭讲究次序,待客菜还是客人先吃,小的们只能先流一会口水。 ,+v>(h>q
豆豉的“豉”字,我一直认为是方言音,没有相应的汉字。我也认为豆豉只是本地的食物,土里土气的东西,外地应该是没有的。在超市里看罐头食品,上面是“豆豉鲮鱼”,“豉”字不认得,回到查字典,一查原来就是我们这里吃的豆豉,发音也一样,只是本地人不大会发翘舌音,往往给读成平舌的“词”。既然字典上有这个字,豆豉应该是全国性的。网上搜一下,抄一点在下面: ,+v>(h>q
豆豉(音chǐ)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发酵制成的食品,主要产于重庆市永川区。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大量生产豆豉供应志愿军食用。 ,+v>(h>q
历史悠久,还是一种世界性食物,日本人也喜欢吃的。豆豉还有军事上的意义。我真是孤陋寡闻。 ,+v>(h>q
加几片咸肉,把豆豉放在蒸格里蒸,饭煮熟了,豆豉也熟了。这个豆豉香喷喷的,还有一点甜味,用来下饭是最好不过了。当时能用于下饭的东西也缺少。当然,肉多一点,成了豆豉蒸肉酱,有这个菜肴来下饭,幸福感油然而生,可这样的情况相当少见。似乎豆豉不用经过蒸煮也可以吃的。 ,+v>(h>q
豆豉好吃可不能多吃,多吃了胃会泛酸。在外地求学,学校里的食堂只有蒸饭,很少卖菜。即使卖菜也没有同学去买,同学都是自己带菜上学。我记得在食堂里只买过一次,花了二分钱,是一碗菜毛汤。读上一个星期,要带菜只能带点咸菜,一瓶豆豉往往是一个星期菜肴。这个豆豉不会变坏。放学了,到食堂拿自己的饭盒,回到寝室就着豆豉吃饭。有一次坐在学校边上的小山坡吐酸水,持续时间有点长,面前吐了一大堆,现在一提到这个时候的生活,我首先想到的是吐酸水。 ,+v>(h>q
曾以自己的学生生活经历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下一代也只是听听,似乎没有一点儿感动。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下一代在吃的喝的方面该是没有什么苦了。不过一代人总有一代的苦恼,现在的读书人为了分数所受的苦楚也够多,还有缺少兄弟姐妹的亲情,难免有孤独感。父母情毕竟不能代替兄弟姐妹情。我少年时代生活上苦一些,读书没有多少压力,精神层次还是愉快的。其实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我也不觉得有多少特别的苦。 ,+v>(h>q
近日与朋友网上聊天,朋友说自己在做豆豉。我也不清楚如何做豆豉,感觉做豆豉有点麻烦。似乎本地现在没有人做豆豉了。现在蔬菜种类多,吃的选择性也大,不吃豆豉也算正常。让给邮一袋过来,可朋友说是无价的,无价的东西我可不敢领受。只是开开玩笑,可多少激起了我吃点豆豉的念头来。家里还有几斤黄豆在,想着是不是让老母给做成豆豉,我的老母做豆豉的技术肯定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