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介绍的书籍上看到“水浸糕”三字。“水浸糕”是土名,写在书上是年糕。日常生活中,有人还说“水浸糕”。我也说“水浸糕”,有时夜饭是炒一盆“水浸糕”过粥。也有给简化为“糕”,到饭店吃店,叫一盆炒糕,这个糕特指是年糕。这个炒糕是快餐式的东西。糕和菜都是切好的,锅里放点油,糕和配料各撮一点,喷点老酒,饭三两下就给炒好,四五分钟就能上桌。饭店当然是小饭店,老板身兼数职,收银员、跑堂和厨师等。说年糕的人并不多,多是有文化的人说的。 9<mMU:
“水浸糕”的“浸”字的发音,与普通话有一些区别。如果用普通话来读,这个“浸”字比较别扭,读起来也费力气。本地“浸”字是发第一声,三个字连起来有如从嘴边滑过的。我以前也想不到用这个“浸”字。从“水浸糕”的储存,用“浸”字肯定没有错。“水浸糕”加工好之后,先在屋内给晾上几天,让它失水变硬,然后给浸到水中保存起来。有说水要用立春前的水,这样储存的“水浸糕”不会腐化。不过“水浸糕”储存时间长了,除了变软腐化之外,还会腐烂发臭。发臭是变质了。以前农村有人储存的“水浸糕”可以吃到五月。“水浸糕”能吃到五月,在村子里是绝对富户。现在“水浸糕”一年四季都有卖,农家即使过年要做“水浸糕”,做的数量也少多了。菜场里卖“水浸糕”是没有浸过水的,高档的一点的“水浸糕”还是真空包装,这与传统的“水浸糕”不相干。 9<mMU:
做“水浸糕”和捣麻糍、杀猪及做馒头和切炒米糖,是三十年农家过年的几项大事。要过年了,过年有忙,忙的就是这些事。这个忙就是年味。现在农家基本上不养猪,过年也没有“过年猪”好杀。馒头自己做麻烦,不如去集上买一点。做“水浸糕”和捣麻糍,即使要做,也是用机器做。在菜市场看到“水浸糕”的现做现卖,这边水泡透的粳米灌进去,这边溜出的是“水浸糕”。以前农家做“水浸糕”,得请上一桌壮汉。做“水浸糕”是体力活,得把蒸熟的粳米粉揉成圆柱形,然后切成三十厘米来长。有功夫不到家的,做的“水浸糕”会开裂。现在农家过年没什么事要做,年味很淡。人们自然不会闲着,与“赌”相关的东西热闹了。 9<mMU:
“水浸糕”的吃法也简单,有给切片,给蒸一下,醮着红糖吃。更多的是煮和炒。煮“水浸糕”,一般是与面条一起烧,如吃“垂面”,不耐饥,烧时加一些“水浸糕”。炒“水浸糕”,用的配料不同,饭店里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肉丝糕,比如三鲜糕等。三鲜糕,里面炒了若干海鲜,价格自然高一点。平常家里烧,简单些是青菜炒糕,好一些是冬笋炒糕。炒糕时用料要杂一些,再好给弄成大杂烩,味道会更好。一时找不到什么蔬菜,用腌菜也不错。腌菜带碱性,“水浸糕”呈酸性,能中和一下。我记忆中最好吃还是蛋炒糕,这是几十前在姨夫家吃过的。我做过几次蛋炒糕,可总做不出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