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10阅读
  • 5回复

龙游石窟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白云苍狗
 

发帖
1
蜂蜜
5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4-04-06
 
凤凰山位于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境内,距龙游县城3公里。如练的衢江在它南边缓缓流过。
严格地说,凤凰山只能算一个丘,它的占地面积仅0.38平方公里;站在山脚往上看看,好像还没有十层楼高。山上植被相当丰厚,郁郁葱葱的遮掩了一切。我们沿着山脚绕行,可见些十几、二十平米大小的水潭,水潭上方野草葳蕤,藤萝倒垂,间或露出些许橙色的岩石。
潭水清且涟漪。村民们在水潭里挑水做饭,汰衣洗菜。年复一年,小小的水潭看不出有什么异样。1992年的一天,有人在潭里捕上一条17斤半的大鱼,这就惹得大家心里痒痒的。于是几个村民集资1万元,买了4台水泵,他们要抽干潭水,看看底下究竟藏着什么。
抽水机轰隆轰隆地干将起来。随着流水的哗哗外淌,塘里若隐若现地显出个长3米、宽2米、深1 米的倒斗形的洞口,它像一只怪兽的盈盈泪眼,瞪着这几个冒昧的农民。
水泵孜孜不倦地作业着,水位渐渐下降,一道石壁浮出水面。越往下,石壁越往里倾斜,洞也越大。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泵水泵了17个昼夜,潭里的水终于干了,一个沉睡了千百年的、气势恢弘的洞窟,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四个农民在四束手电光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一步一滑地向洞里探索。手电幽暗,石影迷离,他们小心翼翼的,胆战心惊地走着,仿佛走向一个魑魅魍魉的王国。他们发现,洞壁的一边如刀削斧砍般笔直,另一边却以45度向内倾斜,断面齐整,线条流畅。终于到了洞底,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洞底除了瘀泥,连一根鱼苗苗也没有。
他们一鼓作气,相继又抽干了附近的6个石窟。测量的结果,最大的洞窟面积有3000平米,最小的也有360平米。它们的形状大同小异,开采的技法完全一至,仿佛出自一人之手。这7个石窟完全独立,左右相邻而不通,上下相依而不连,分隔此洞和彼洞的石壁,最薄处只有50厘米!如此泾渭分明的互不干扰的洞窟,在浙江别处很难见到。
我们是接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任务,特地到龙游石窟考察的。村民们抽干的7个洞窟又被水淹回去2个,现在对外开放的就5个洞窟。我们来在5号洞前(他们的编号是反过来的,最先游览的是5号洞,最后才是1号洞)。
洞口很小,也就四五平米大的样子。顺着龙游人新铺的石级,借着微弱的灯光,我们下到洞窟里面。洞窟有30米深,它像一个巨大的、埋在地下的酒坛。我们站在洞窟底部,就像一只跌落在坛底的小小昆虫。
环视周遭,我的感觉是,龙游的祖先们把洞穴收拾得太干净了,没剩下一角残崖,没留下一块破石,洞壁上没有“狼牙犬齿”,整个洞内也没有半点人间烟火的痕迹。
石窟的石色红润,采凿的痕迹柔和而美丽,它们如湖面上荡开的层层涟漪,又如沙漠中轻轻扫过的风迹。每一个拐角均呈弧形展开,颇像鸟儿振翅欲飞的翅膀。洞底平坦宽畅,一如平整得很好的农民晒谷场;一侧有个深深的矩形水潭,积攒着壁上滑落的点点水珠。
仰望洞顶,我想起敕勒歌里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句。不错,石窟的顶部就像苍穹。随后我们走访龙游的其它几个洞窟,发现采石的斜度、平直度,深度和间距,都惊人地相似。每个洞窟的穹顶上都只有一个倒斗形的天窗,那就是供大家进进出出的唯一洞口,当年的石工们,都是从这些洞口进来的,数万立方的石料,也都是从这些小小的洞口吊出去的。
龙游石窟最出彩的是洞中的石柱。凤凰山的石质属红砂岩,比浙江别处的凝灰岩松软,也许是曾经塌方的惨痛教训,他们懂得柱子的必要。它们或方,或圆,有的还是生动的鱼尾形状。柱子和柱子的间隔适当,跨度合理,共同承载着洞顶沉重的负荷。石柱和洞窟上下浑然一体,接壤处是大大的弧度,这种弧度能起着防止劈裂的作用,让我们惊叹先辈们的智慧和科学。柱身雄壮而挺拔,上面凿痕细密精致,似水波,像稻浪,整齐,优雅,美得如艺术品一般。我抚摸着柱子,顿时有了一种拥抱的冲动。
最后,我们来到了1号洞。1号洞是目前开放的龙游石窟中最小的一个,仅365平米。这个洞的上石壁上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鱼、马、鸟图案,这是所有龙游石窟中唯一的一幅崖雕。这水、陆、空三种动物,有人认为是天马行空图,有人则以为是原始部落的图腾,也有人说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有着艺术细胞的石匠手痒痒了随意刻画。
1号洞窟出来,顿感外面的阳光格外灿烂。我品味着这5个洞窟,想起它们水下千百年的沉寂和落寞,觉得如梦一般。我想起别处的采石遗窟,它们大都零乱而峥嵘,为什么龙游的洞窟收拾得如此干净,如此体面,难道是专门迎接一场大水的封存?
 
龙游石窟到底始于何朝?终于何代?众说纷纭;龙游石窟的由来和目的,更是莫衷一是。我却以为,有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春秋前期,由于周人的压迫,徐偃王率领徐人南迁,他们在浙江的土地上流浪、生息。郭沫若曾说过:“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 浙江境内后来出土的徐器,证实了郭老的观点。直到今天,浙江的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和衢州等地,都留有偃王庙、偃王寺、偃王墓等遗迹,可以佐证徐国君臣的确在浙江活动生息过。
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句。以此推论,徐国人善于凿石。“南漂”的徐国人把采石技术和采石工具带进了浙江。于是有人说,浙江的石窟应该都是徐国宗制度的产物。石室结实、防火,是贮存祖宗灵柩和牌位的好地方。就此推论,龙游石窟的起始应该在3000年前。
石窟既可以“住”祖宗灵位,当然也能住人,“南漂”的徐人们把石窟挖大些,就可以安置妻小了。这样的居所,成本低廉,坚固耐用,野兽不侵,更不怕火灾。再以后,挖出来的石头有了经济价值,人们就干起采石的营生,洞窟也就越挖越大,大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可现代的龙游人太有想象力了,或者说他们太乐于想象了。对于石窟用途,他们就有皇宫和寝陵之说,越王屯兵之说,更有储粮之说,还有储水伏龙之说,甚至还有外星人开发之说。纷纷扬扬,热闹得很。
因为找不到半点皇家遗物和陪葬品,皇宫和寝陵之说被龙游人自己给否了。储水伏龙是个神话,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实实在在的洞窟。外星人的作品也太过牵强,谁也不会相信;剩下的只有屯兵和储粮了。我开玩笑道,真的屯兵,敌方只需一兵一卒把住洞口,里面纵有千军万马,一个也别想活着出来;若往洞窟里投些火把柴草之类,里面的人也全给熏死了。储粮则更是荒谬,24个数万立方的大窟,该储多少吨的粮食?再说粮包从30米深的洞里吊进吊出,岂非劳民伤财?更关键的是洞里不仅潮湿,又极易进水,难道不怕粮草霉烂泡汤吗?
相对洞窟的恢弘,洞口比例实在太小。于是又有了“怕人觊觎、分一杯羹”之说。这话有些道理。俗话说,荒地没人耕,耕起来有人争。洞口开得越小,保护胜利果实越容易。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洞口就是。但以我之见,有两个理由更有说服力,一,小小洞口,防水简单。搭一个草蓬能挡雨,砌一道小坝能拦水;二,尽量减少石窟氧化。导游曾说:“在洞内采石像切豆腐那么容易。可是石材一旦吊到洞外,很快就会氧化变得坚硬无比。”所以洞口越小,越能保证洞里的石头柔软易采。
浙江别处采石,都是从山头找块裸岩往下凿的,而凤凰山因为矮小和草木繁茂,他们的采石大都是从山脚向地球里面挖的。地底下没有出路,几场暴雨或一次洪灾,洞窟就被水封了,所以龙游人看到的,只是一眼眼水潭。凤凰山周遭这样的水潭有24个。
龙游人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史书和县志上,都没有本地石窟的记载。我以为,那是因为徐国灭亡得太早了,他们的“政绩”也跟着消亡了。还有就是大水过早地封了石窟,也彻底封存了人们的记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洞窟不是某朝某代某帮人一口气打凿出来的,而是世世代代的子承父业、徒循师训,不断开掘、不断提高采凿水平的结果。而最后一个领袖,应该是相当严谨的、相当权威的;否则,龙游石窟的“造型”不可能这样相似;否则,采石的遗痕不可能这样细腻,这样美不胜收。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4-06
热烈欢迎钱国丹老师进驻蜂鸣网文学园地! @gSFvb bc  
@gSFvb bc  
感谢钱老师与大家分享佳作! @gSFvb bc  
@gSFvb bc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檐雨

发帖
547
蜂蜜
29571
威望
7
宣传贡献值
168
交易币
0
好评度
5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4-07
怎么没有图片?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4-08
回 檐雨 的帖子
檐雨:怎么没有图片? (2014-04-07 22:18)  @gSFvb bc  
OV[-m;h|  
在钱老师给我的另一个 PDF阅读软件里是有的,但在这个DOC文档里没有。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游游

发帖
3381
蜂蜜
15739
威望
17
宣传贡献值
166
交易币
0
好评度
22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4-08
写的真好!文采与史实并重,读得很舒服
离线天天

发帖
1183
蜂蜜
2165
威望
8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4-10
OV[-m;h|  
OV[-m;h|  
好~~好,送你花花! OV[-m;h|  
   OV[-m;h|  
OV[-m;h|  
支持,支持! OV[-m;h|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