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街头蜷曲着一个流浪汉,蓬头垢面、神情憔悴。路人围观,议论着这样的天气下,这个流浪汉恐怕活不过去,建议民政收留一下。阿弥陀佛,是应该由民政收留,不这样,他只有死路一条。
同事听我说起这个事,觉得我很奇怪。这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这不能怪同事,只能怪我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他们只听我偶尔议论一两句,不了解我的整个思想。在平时,我主张“三多三少”,即:多关注未成年人,少关注老年人;多关注病患人,少关注残疾人;多关注女人,少关注男人。怎么来理解呢?
很明显,我这观点仅适用于在资源有限、允许选择的前提下,它是一个原则,而非是对具体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救助对象时,是不能分老弱、病残、男女的。我主张的这个原则中,带有轻重缓急和自身潜能的因素。比如,未成年人,他本身不具备生存的能力,而老年人,他多多少少有点;病患人,是突发的急迫事,而残疾人是长期的,你一时不关注,他还是那样;女人,天生就比男人弱,当然是女人为先。
下面谈谈帮助。
社会的运转很有趣,它有一条看不见的水平线,当某人处于线下时,就需要帮助,然而,就社会运转本身来说,它就是需要有一部分处于线下。就好比社会需要犯罪一样。一方面社会需要打下去一部分人,一方面爱心人士又要把他们拉回来,这一打一拉,生活就在这悖论中度过。有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