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外面吃早点,又听到一个服务员说自己是陪孩子读书的,出来打工挣点钱,贴补一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陪读。正如始于80年代的“盲流”,演变成如今的“民工”一样,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沿用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的话,那么,陪读一族还会继续壮大,到时候,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出来,不会再叫陪读。
所谓陪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农村进程读书的孩子,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则随着孩子就读学校,在孩子身边照看孩子;一部分是指城市中条件优越的家庭,母亲或父亲专职负责孩子的学习。本文指农村进程陪读的那些妇女。
为什么会出现陪读现象呢?这是第一个要问的问题。
49年以后,我们在进行扫除文盲的同时,推行普通教育政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学校,识字的人多了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它改变了几千年来文字高高在上的局面,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识字。但是,这里面也是有问题的。我们让百姓仅仅是识字而已,识字以后,就可以学那些“语录”,以加强精神统治,而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不去在这里谈它。
79年恢复高考,给农村孩子开了一条进城的缝隙。我们知道,出口越小,压力越大,农村孩子备尝读书之苦。然而,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多是集中在城里,农村的师资力量相对落后。当80年代打工潮兴起后,有条件的孩子逐渐转入城里学校里读书。原先的农村中学随之凋零。
孩子进城读书,原本是好事,偏偏遇到电脑的兴起,网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网吧的兴起,打乱了以往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局面,孩子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得不随着孩子陪读。
可见,陪读实际上是一种监管。
既然是一种监管,学校就可以啊。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我曾多次看见老师夜查网吧,老师对学生也是绞尽脑汁了,各种办法都用了,不能说学校老师不尽力,可还是没有效果。就像看病一样,如此顽疾,不对症是不行的。在目前教育政策下,家长和学校的努力,只能是维持现状,治标不治本。
什么是本?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提出一个思考的方向。电脑也好,学习也好,是世界各国学生都遇到的,人家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呢?没必要事事都摸着石头过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