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临海情怀
临海是一座古城,时至今日,古城依然美丽。
凝云父亲出生在临海,祖父去世后,祖母带着父亲迁居黄岩,从此一直居住在黄岩城里。我的祖籍也是临海城关,至今在文庆街仍然保留着祖居。我们都没有想到,调回黄岩后,又会回到祖籍地工作生活。
凝云曾经对临海与黄岩两地作过一番比较,她认为,临海是千年府地,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文章理学渊远。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寄居此地。临海还有着淳朴的民风,秀丽的景色,难怪历朝历代的府治均设于此。而黄岩则是富庶之地,早在宋室南迁时,商贾逐渐云集,经济开始繁荣。到宋末明初时,文风渐兴,至清末,共出现进士258人。且黄岩柑橘以其特色远播天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岩仍是台州各县市首富。凝云说,临海拥有精神上的财富,而黄岩则有物质上的丰厚。
1991年夏,凝云报到上班后,两个孩子也已办好了转学手续。一个假日,我们带着孩子到东湖游览。
临海城内东湖,因位于城东侧而得名。其湖水由城北数支溪流汇合而成,再流注城南灵江。据说,历史上东湖曾是建船场所,驻水军营。其实东湖很小,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仅150米。但东湖具有天然秀色:湖堤、堤桥、洲渚、亭阁、水榭等布局媚巧,古雅齐整。
见到如此水光潋滟的景色,孩子们欢呼雀跃。凝云立即去租回来一只小船,四人自摇船桨,向湖心一小渚划去。上岸后,孩子们自己找乐玩去了,我们则来到“樵云阁”前观赏,凝云读着阁上的楹联,左联是:“好山好水,出东部不半里而至”,右联是:“宜晴宜雨,此西湖第一楼何如”。匾额四个大字:“淡月樵云”。凝云问我:
“这西湖第一楼可指何楼?”
我说:“西湖有堤,有桥,有港,有院,无论是‘新十景’还是‘老十景’,独无名楼,想来这第一楼应该是指‘楼外楼’了。不过,这‘楼外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楼,而是一个名菜馆,这样说来,这‘樵云阁’自是比那西湖第一楼名符其实了。”
凝云说:“你这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人家‘楼外楼’毕竟名扬天下,这‘樵云阁’恐怕知之者甚少。”
我随口胡诌道:“湖不在大,有阁则灵;楼不在高,有景则名。”
相互取笑一番,领着孩子重新登船,直到日近正午,才尽兴而归。
全家同游东湖,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凝云对东湖印象不错,感到遗憾的是东湖门楼旁一幢大楼煞了风景。若干年后,临海市政府整治东湖,拆除了这幢大楼,使东湖增色不少。
我们还一同登高游了巾山。
巾山,位于城内东南隅,又名巾子山。巾山不高,仅百米,三面临市,南濒灵江,山上两峯耸峙。据说,自晋唐以来,山上遍建宫阁寺楼近四十处。宋代朱熹、戴复古,清齐召南等名士均曾游历此山,并留下不少诗文。戚继光亦曾有诗云:“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经绕翠微……”
有人说,登泰山然知众山小,登黄山方知山之美。其实,山与人一样,美各有异。美女有北国佳丽,吴越娇娃;大山有三山五岳,峻险美奇。巾山虽不高,却是“一郡游观之胜”。
我们拾级而上,山势平缓,石阶两旁古柏参天,繁枝茂叶,似可蔽天,隐约间灵江如带,绕山而过。道旁古刹,青烟钟鼓。我们缓步登上巾峯,大塔下只留有一古寺遗址。说是此处原有唐代所修的“净光塔院”,宋、明、清几经迭修,成为临海著名“八寺”之一。抗战时期,寺外曾悬大钟报警,以防敌机侵扰。1938年4月,古寺终于遭到日机轰炸坍塌。凝云默默无语,若有所思,很有些伤感。我也长叹一声,脱口而出:真是“此寺一坍不复在,此地空余名寺址”。我们绕至西峯顶下的华胥洞,洞可容人,空窍玲珑,洞旁石壁处有“遗巾处”三字镌刻。相传古时此洞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驾鹤西去后,遗巾堕帻。两壁旁有一巨石平坦,人称“仙人床”,床壁刻有一米见方的“佛”字,稍下一石崖上还刻有“通幽”二字。我们细细观看,凝云突然说:“我背一段古文,你说出出处怎样?”我说:“试试看吧。”于是,凝云背曰: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凝云因见巾山之美景,有感而发。吟毕,我说:“好象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吧,不敢肯定。”
凝云笑着说:“这是名篇啊,你还不敢肯定。”
巾山之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许多本是秀色之山,因坟冢太多,令人扫兴。或因寺庙太杂并非清静之地,也使人少了虔诚。而巾山不同,它古朴、庄重、厚实,秀而不妖,洁而不俗,的确是临海古城的揽胜之处。
我们还曾一起凭吊了“郑广文祠”。
郑广文祠位于临海城北。1988年11月,临海市政府重修该祠,改名为郑广文纪念馆。记得在黄岩时,凝云曾说过台州的文化启蒙,郑广文功不可没。当时并不在意,到临海工作后,才想起去游览郑广文祠。
郑广文纪念馆面积不大,坐落在城郊八仙岩。周围环境幽雅,游人不多。广文祠青瓦挑檐,正门上书“郑广文祠”四个字,进门西侧的白墙上内嵌四个黑色大字:唐代古祠。我们进馆看了陈列的文物及事迹介绍,才知道郑广文这位历史人物对台州的影响和贡献。
郑广文,名郑虔,祖籍河南荥阳。唐玄宗时任著作郎,其才华极受玄宗赞赏。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郑广文被掳至洛阳,并被委为水部郎中,但郑称病未就任。玄宗平定叛乱之后,肃宗继位,郑虔以“三等”之罪请为台州司户参军。郑虔到台州后,发现台州民风闭塞,教化未开,于是开设学馆于临海,选民间子弟入学,并亲自任教。自此以后,台州文风渐盛,名人辈出,后人视郑虔为台州教育的前驱。公元764年,郑虔病逝于临海,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先人建立了广文祠。
知悉这一段历史之后,凝云问我:“记得杜甫有两句诗写台州,是送给郑虔的,你记得吗?”我说:“杜甫两句诗,台州经常在说,就是‘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凝云又问:“杜甫到过台州吗?”我说:“好象没有,回去查查资料吧。”
我也只是说说而已,想不到凝云真的查了资料,她告诉我:
“杜甫与郑虔原是好朋友,安史之乱后,杜甫到长安不久,郑虔即被谪台州。杜甫看到好友满头白发,非常伤感,觉得这位当年共同饮酒、一起高谈阔论的老友只有老死台州了,悲伤之余,作诗赠别,题为《题郑十八著作虔》。这是一首长诗,写得很悲切。”
我问凝云:“你是从哪里查到的?”
凝云说:“我翻阅了《全唐诗》和《杜甫传》,才知道这些情况。”
此后,她就这首诗和杜郑之间的关系写了一篇短文,要我补正,可惜这短文我至今未找到。
临海是美丽的。工作之余,我们常常寄情于山水,萍踪在古迹。凝云常常发思古之幽情,念山水之永恒,叹人生之苦短。而我则洒脱多了,往往笑她“多情却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