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07阅读
  • 1回复

运河清江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思融
 
发帖
15
蜂蜜
577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9-03
清江浦
  (明) 方尚祖
  
  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泣当年胜迹留。
  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
  晴烟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输上国筹。
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

                                                                              
在中国江苏的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运河古城——清江浦,它的位置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以淮阴闸(位于今淮阴区杨庄)为界,上游称中运河,下游称里运河。里运洞横贯淮安市区,穿城而过。其流经今淮安市中心区的一段又称清江浦。
清江浦本是水名。公元486年,春秋时期的吴国,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水的邗沟。隋场帝时在西北开挖通济渠“上达黄河,下通于淮”;南线则疏竣邗沟,使黄河与江、淮通连。宋转运使乔维岳为了漕运的方便,开辟从末口到泗口(泗水入淮口,又称清泗口,在今淮阴区境内)的沙河,“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明永乐八年(1410年),漕督陈?走访当地群众,寻沙河故道,并加以疏渡,易其名为清江浦。(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合称里运河。
陈瑄重浚清江浦时,还就河筑堤,建筑了新庄、福兴、清江、移风4道闸。后来新庄闸以下日就淤塞,不通舟,于是在清江闸下游筑坝,称仁义坝(即今水渡口)。北上漕船都要从这里起旱,经石码头,“盘驳以入黄河”,过河再从王家营启程登通京大道。近浦之地渐渐兴起为镇,称“清江浦镇”。清江大闸和清江浦镇当年是“南北之孔道,清运之襟喉”。“潜舟云集,贡艘星驰”,镇南设有四大造船厂,由工部、户部两主事直接负责。随着工商百业的兴旺发达,“市井益稠,两岸居民达数万户”,地位就愈益重要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河县治迁定于清江浦镇。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江浦为南北孔道,当乾隆、嘉庆时,河工极盛。距20里即湖嘴(河下镇), 仍淮北盐商商集之地。再5里为淮城(淮安府城,今楚州区),乃漕船必经之。故河、漕、盐(三)途并集一隅,人士流寓之多,宾客宴讌之乐,除广东、汉口外盛景象,虽吴门(苏州)亦不逮矣!”作者认为,其繁盛景象超过苏州。
清代始置河道总督,掌黄、运两河堤防疏浚等事。清江浦是河道总督“驻节之所”。咸丰十一年(1860年),裁河员,以漕运总督兼管河务而称“河漕总督”(或仍简称“漕督”) ,漕署也设在清江浦。清政府还陆续在这里设置淮扬镇总兵• 江北提督并一度设江淮省,置江淮巡抚。光绪三十二年(l906年),拨令新军第十三协驻此,并扩充为混成协。1911年,驻清江浦新军十三协兵变,淮阴光复、成立江北军政府,影响及于附近各县,是辛亥革命在我省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
民国复改称淮阴县,为江苏淮扬道治所。1927年,为国民党江苏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中国共产党淮盐特委机关亦设在这里。1937年底,日军攻陷沪、宁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曾迁移至此。1939年3月沦陷。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阴城,成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1946年9月,新四军北撤,淮阴又为国民党军队占据。
   1948年12月,淮阴第二次解放,成立两淮市。1949年3月,撤两淮市,复为淮阴县。1951 年1 月,划城区成立清江市。1958年8月改淮阴市。1964年,与淮阴县分置,城区仍称清江市。其间淮阴地区行政公署和中共淮阴地委都驻于此地。
今为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市委着力营造的“古运河文化长廊”即古运河清江浦全线,而以清江大闸为中心点。清江大闸及周围地带已形成一个蕴涵极为丰厚的文化景区。其主要景点包括:
清江大闸   明永乐中陈瑄所建,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岿然屹立。它是我国运河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大工程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大闸经清代康雍乾嘉道各朝重修加固,最后将闸口放宽至2丈2尺。闸下溜塘深广,但却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 蔚为壮观。过闸之艰险,淮阴籍剧作家陈白尘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写其亲见:“…… 原来半里宽的河面,除了越闸分去不足三分之一的河水,其余的都奔向这狭窄的闸门而来,扰如千百人同时涌向几尺宽的小门一般,你冲我撞,都想奔突而出,于是互相激荡,形成汹涌澎湃之势,而两岸石壁,回声相应,遂发出震天价的怒吼…… 。当这些怒流在约莫五丈长的狭窄的闸堂中被两岸巨石束缚得互相撞击、左右翻腾之后,终于挤出大闸的后门。后门之外,是一片与闸门前相仿佛的广阔的大闸塘,河水夺门而出之后,又形成半瀑布形倾泻而下。由于闸上与闸下的水面在洪水期相距约三丈之谱,平时相距也有一二丈,这半瀑布似的河水,便以十五度至三四十度的角度向下翻滚奔腾,在大问塘里形成无数的漩涡。在几十丈宽广的闸塘中回旋之后,它才以一泻千里之势直奔长江而去。…… ”昔时,5月闹龙船,7月放河灯,一种繁胜景象,为他处所未有。闸塘盛产爬闸蟹、回鱼,往往举网即获,也有用长竹竿系着网兜从闸背伸人捞取的。闸畔“鱼舟成市,庖肆争买’。(张展南《淮阴风土记》)
舟船过闸,十分艰难。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叹道:
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
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善事监河吏,愁逢横海兵。
我非名利客,岁晚肃宵征。
诗人查慎行的《发清江浦》诗则进而表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南来步步远风霾,川路晨征一倍赊。
竹落蒲帆浑不用,橹声如雁下长淮。
编芦缚荻策成堆,大舸多从江外来。
试问老提提畔柳,年年辛苦为谁栽?
解放前,淮阴劳苦大众中间有一句俗语,叫“眼一瞎,跳大闸”。正因清江大闸溜塘深广,水流湍急,投身水中很快就会被卷人漩涡,不见踪影,所以无以聊生的穷苦人常有跳闸塘自尽的。
清初诗人王士祯曾任工部分司驻淮,于此创浮桥以利行人。并在闸上置活动闸板,船过则开,船去则合。闸板断开时有摆渡往来渡客。淮阴第一次解放后,苏皖边区政府在闸上建造木桥,并命名为“若飞桥”,以纪念在“四• 八”空难事件中被难的王若飞烈士。建国以后,又建钢筋水泥的桥面。因为在市区以南重新开掘大运河新道,里运河流经市区内的一段(即清江浦)已变得水流平静,不复对往来船只形成威胁。
清江浦楼    在运河南岸。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楼两层,青砖灰瓦,方形,飞搪斗拱,嵌以黄绿琉璃瓦,饰双龙戏珠,色彩绚丽,楼姿挺秀。下层券门穿堂而过,门宽2 . 4米,高2 . 1米,门楣各嵌石匾一块,横刻“清江浦”三字,上款坚写“雍正已酉岁孟秋吉旦”、“道光甲申仲秋吉旦”,下首竖写‘管理山清里河督捕理事分府夏口重建”、“钦加府衔山清里河理事分府张栋口重建”。人们一直把它视为清江浦的标志。
河对岸便是周恩来童年在清江浦的故居。周总理幼时常登此楼,观运河水色,仰满天风云。昔时,在外乡的淮阴人怀念家乡时总会想到它的形象,淮阴出产的商品,也多以它为标识。
现在,清江浦楼已被四周蓬勃兴起的工厂所环抱。市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筹备重新修建装饰,并拟在中洲公园仿样重建“新清江浦楼”。
石码头-安涉桥    清江浦向称“南船北马交汇之所”,南下船只多在水渡口船坞泊集,清江大闸左近有石码头(今复建为“御码头”)可以登岸。石码头大街骡马车行、饭馆客舍密集,客商如云,繁盛无比。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经大街,过安涉桥,而后北渡黄河,起早。河北王家营为“通京御道第一驿站”,常有‘日出千车”之盛。石码头则有“九省通衡”之称誉。
   中洲公园清江大闸与越闸之间,有一半岛,为条状绿洲,称中洲,俗称“中堆”。上有“王公祠”,祀曾经“创浮桥度行人、在淮“有惠政”的王士祯。王是清初著名诗人,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他论诗创神韵说,所作多写日常琐事及个人情怀,模山范水,吟咏风月,生前负盛名。有《带经堂集》、自选诗《渔洋山人精华录》,又有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等。民初,中洲多渔户船户,亦有柴篷木厂数家,民国23年大火,“茅茨之居,一时焚荡”。今辟为中洲公园,拟建运河水利博物馆及陈潘二公祠。“二公祠”祀治水大员,甚有功德于淮地的陈瑄、潘季驯(其合祠原在今光华厂院内,已圮,有碑存)。并渐次恢复王公祠。
清晏园    清晏园是一座古典园林,原为清代河道总督府第的后花园。
旧时黄河夺淮,淮阴为黄、淮下游重镇,明清两朝尝在此设官治河。康熙十七年(1678年),河道总督靳辅驻节于此。他“引流种树,以为行馆”,并且命名为“淮园”。
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在清江浦设立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总督),总河署即设在这里。后来历任河督驻此,都对署后的淮园进行过一番经营。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斌在园中水池的北面建荷芳书院,请书法家蒋衡书写了大字匾额。乾隆三十年李宏在池心建湛亭,并“通以板桥’' ,于是“泉石花木之胜甲于袁浦”。(袁浦,即清江浦,袁术曾过此,因名)嘉庆五年(1800年),吴傲任河督,更其名“澹园”,随后又改为“清宴园”。
道光十三年(1833 年),麟庆任河道总督。他在池中湛亭上题匾额曰“水木清华”,书楹联日:“云影函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自地中。”在亭中设置石几“为游酌地”;在池畔放养糜鹿,以供观赏。两年后,他又将整个清宴园进行整修,使“有亭屹然,有桥亘然,有廊翼然,有堂杆然”。(麟庆《鸿雪因缘图记》)
 咸丰十年(186年)裁撤河督,以漕运总督兼管河务。漕督也迁驻于此。光绪末年,潜督陈夔龙改清宴园为“留园”,并因园中有一株古膝而建造“紫藤花馆”。
 经有清一代历任河督、漕督的精心修建之后,大体情况遂如黄钧宰《金壶七墨》中所述:“浦上园亭以河帅署中为最。池广数亩,迭石为峰。有荷芳书崖、听莺处、怡波楼,颇极水木之胜。”钱泳在《履园诗话》中也记载说:“园甚轩敞,花竹翳如。中有方塘十余亩,皆植千叶莲花。四周环绕垂杨,间以桃李。春时烂漫可观,而尤宜于夏日。”据记载,乾隆南巡时,曾两次“临幸”荷芳书院。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也多次入园游览,他的《留别荷芳书院》诗有云:
尚书官舍即平泉,手辞清江十亩烟。
......
骊歌一曲柳千行,荷叶离离尚未芳。
四面莺声啼幕雨,半竿帆影过低墙。
   此外,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大家梅曾亮及莫惟宝等也有诗吟咏。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漕督为地方行政官江北巡抚;次年,改设江北提督。先后任江北提督的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曾驻此。辛亥革命后,改设江北都督府。后来任淮扬镇守使的直系军阀马玉仁,把清宴园变成了虐杀人民的场所。
 1927年北阀军到淮阴。1929年,将清宴园辟为公园。1931年,将旧漕署改建为民众大戏院。其时旧漕署除前堂存在外,余皆在战争中毁成一片瓦砾。荷芳书院已开设茶馆。随后,中山图书馆、省民教馆、黑热病研究队、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于学忠的“绥靖”公署,以及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等,都曾先后驻扎园中。日寇侵占淮阴后,公园花木房屋多被破坏。
 1945年抗战胜利,新四军收复淮阴,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李一氓主席曾亲自指挥修建公园。叶挺将军遇难后,边区政府即将公园命名为“叶挺公园”。
 1946年,大军北撤,国民党七十四师张灵甫部进占淮阴,曾将攻城战役中死亡官兵埋进公园,以后,公园又曾经被当作训练、检阅的场所,草木悉被蹂躏,池水一片愁云。
 1948年,淮阴又一次解放,公园又回到了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公园逐渐拓建,将邻近的环漪别墅、西关帝庙院都扩了进来。环漪别墅,俗称“路家花园”。为同治年间淮安府同知路崇流寓清江浦时所建。抗战前,有小桥流水、假山茅亭。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在回忆他童年生活的文章中曾提到路家花园,说那是“童年时期被我视为桃源仙境的处所”。此园抗战期间废为茂草荒园。
 1983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和重建。并定名为清晏园,取“河清海晏”之意。如今的清晏园已经面貌一新。进人大门,迎面便是新垒砌的假山,迭嶂层峦,趣味无穷。侧畔是“甲袁堂”,有题联“清游胜地,花木泉石甲袁浦;尚书官舍,河总漕督建会街”。转过假山,眼前豁然开朗。右侧有“御碑亭”,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诸帝赐予历任河督表彰其功绩的“御碑”。亭首题联为:“康乾旧制,碑石依依随夕照;曲廊新构,摩挲款款看留题。”直西绿树环抱中是水光潋滟的荷花池。池在解放后已开挖加深,并在四周砌有石堤。池中屹然立着古色古香的湛亭。有旧联“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池北面即是荷芳书院,依然昔日风貌。有谢冰岩重新题写之旧联:“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池西东向为恩润轩,楣额取杜甫诗意日“霖雨思贤”,门柱对联为:“清主曾临门前书院,池水清涟滋古士;高贤毕集窗西学府,危楼高耸育新人。”轩外池中驻有清宴舫。
 绕过石拱桥,即蔷薇园。园中蔷薇繁盛,丹桂飘香,临溪有荷望阁(即谢公楼)题联为:“初阳上,指落乾,好风香不断;徽雨过,小荷翻,奇花开欲燃。”水池更西又高耸一黄石山,亦人工垒成。山上山下,点级着绿树红花,教人留连不忍离去。半山有亭,取李白诗意日“却顾亭”,楹联有“山含翠碧堪回眸,水泛涟漪可濯缨”。
南面环漪别墅旧址,更比昔时秀美。一带绿水有曲桥相通,满池荷莲低首含颦迎接游人。沿岸小径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亭、榭、廊、丘,毕具清幽典雅之秀。游客到此观赏盛开的荷花,便好似置身画境。
西面有新辟的“叶园”,是为纪念叶挺将军而命名。新落成的仿古建筑端庄秀雅,熠熠生辉。叶挺将军纪念堂挂满名人字画,颇具特色。园圃中有名花奇卉、山石树桩盆景。西北角即是西关帝庙,庙院有高墙围护,大殿有关羽端坐捧读《春秋)的巨型塑像,神态生动,英气逼人。
公园里还辟有养殖花卉的园圃,四季有名花盛开,娇艳可人。
楚秀园     在淮阴老城区以南,旧称“南园”。明代,曾设常, 盈仓和大造船厂于此。明武宗来巡,尝自泛舟渔于积水池,其覆舟溺水处被称为“跃龙池”。崇祯间,巡按御史王燮(字雷臣)曾在此训练水师,所以园内水面又有“雷瑚”之称。旧有“雷湖八景”曰:松楸积雪、桃柳环春、别业书声、画船歌板、渔区断浦、牧笛斜阳、片月涵川、千帆极望。20世纪50年代以后修建为公园,总面积48公顷,水面即占360多亩。以水色秀媚水面宏阔故名“楚秀”。九处丘冈中分里、西、雷、南四湖区,禹王台雄踞高阜,乾隆御诗碑亭荫翳绿洲,又有月季园、动物园、植物园各擅胜所。
清江文庙     明时为清江书院。后以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乃建学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清河县治清江浦,又为清江县学。至此,已有两房、斋房、戟门,规模大备。道光三年(1823年),总河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工成。是时学宫的范围很大,以大成殿为中轴线。大成殿是学宫的主要建筑,重檐庑殿顶,龙脊鱼尾飞檐,殿柱均施连磉覆盆式石础,檐柱础柞状石木质,上檐柱础为金柱础加合盆式木鼓墩,下檐斗拱用三硒单昂,上檐用五硒重昂,坐斗后尾出翘一跳,跳头上施三福云与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则交于挑杆之下。整个建筑用料粗壮,风格古朴庄重。大成殿前为月台,环以石栏。左右为东西房。前为戟门,即大成门,硬山顶,简花屋脊,简瓦屋面,面宽5间,进深4架。大成门内左为神库,右为燎炉,名宦祠在大成门东,乡贤祠在门西,更衣厅在门外之左,忠孝祠在门外之右,泮池在大成门之前。池上有环桥三,其南为棂星门。明伦堂在大成殿之后,东西斋房分列于明伦堂前左右,祟圣殿在明伦堂之后,再后为尊经阁,黎公祠在棂星门之西。外泮池在棂星门之前,东西皆有石栏,其南为映壁,左右皆有坊,坊外有树栅。教谕宅在明伦堂之东,训导宅在堂西。清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攻破清江浦,焚毁大成殿等诸多建筑。同治四年(1865年),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并大修其它被焚建筑,包括名宦祠、明伦堂、崇圣殿等。同治十一年(1872年),潜运总督文彬又修建尊经阁5间,左右斋房10间。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于此改办孔庙小学。后迭经战乱和改朝换代,这里或为军营,或为粮库、器房,其建筑也渐倾圮,或被改建。现文庙仅尚存大成殿及祟圣殿。大成殿石基高台,歇山顶,单檐飞角,面宽5间24 . 6米,进深3间9檩13 . 7米,脊高15米,四周有回廊,前有月台面积590平方米,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内柱有六角高石础两个,刻有人物浮雕。祟圣殿,硬山顶,面宽5间21米,进深3 间9檩 11米,脊高11米。
近年来,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实施,清江文庙的开发利用步伐正在加快。庙内大成殿等古建筑的修缮已大体告成。淮安市文化部门拟把清江文庙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一个集教育、旅游、古玩交流、风味小吃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届时,清江文庙将成为淮安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来此观光。
慈云禅寺     淮阴市区旧城东门外有慈云古刹。据《淮阴风土记》载,该寺“宫殿盘郁,楼阁飞琼”, “清江六大寺,无出其上者”。
慈云寺占地约1 . 6万平方米。山门前影壁上大书“蔽邪扶正”四字。正门左右两侧分别为“春霭慈云”坊、“泽溥万方”坊。门有三道,进出各依其制。门内有钟、鼓二楼。殿院前后五进,依次为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后殿,供奉金刚、韦驮、弥勒、释迦牟尼。两厢供观音,以及108尊罗汉。大雄宝殿有乾隆钦踢匾额“惠照常圆”。
慈云寺原为慈云庵,建于明万万四十三年(1605年)。
清顺治十五年(l 658年),世祖福临召当时的武康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送居万善殿,不时屈驾前往“临访道要”。因玉琳和尚出语敏捷,善于应对,很得顺治帝的欢心,特赐号“大觉禅师”,以后又晋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琳曾受命在京师阜成门外慈云寺为1500 名和尚讲经说法,并曾“领大弟子”给皇帝“作佛事七昼夜”,真是极备荣宠。但这位高僧不乏自知之明,正值声誉日隆时,便急流勇退,辞归山林,这一来更得到朝野的尊崇。有的说他“于荣利无毫发矜重”, 有的说他“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康熙十四年(1675年), 玉琳国师62岁时“南游,止于慈云庵,趺坐而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拨专款在原先慈云庵的基础上扩建“慈云禅寺”,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寺后还建有“能仁国师塔”。
玉琳和尚俗名杨通?,著有《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语录》7卷。
咸丰十年(1860年)慈云寺毁于兵火。同治元年(1862年),住持僧静修又募资重建,自殿宇神堂及门庭设施,全部恢复旧观。
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盘踞淮阴,部队强占寺院,致使慈云寺第二次遭受火灾,烧毁了大雄宝殿,而只剩下金刚殿、藏经殿、后殿及部分偏殿、耳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慈云寺进行了全面修建,已恢复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国师殿,重现其苏北名刹的旧观。
古清真寺    位于古运河北岸之东长街,始建于明代。清乾隆间改建,咸丰十年毁于兵火。同治九年又重建,现存蝴蝶厅、札拜大殿、沐浴房、水井、后院等主建筑。门楼呈方形,硬山,面宽5 . 5米,进深5 . 1米,高8米,门外砌八字形边墙,门额刻有“古清真寺”四字。蝴蝶厅系教会议事厅,面宽3间9 . 4米,进深8檩4 . 6米,高7米,歇山造,卷棚顶,四周有回廊,廊宽1米。屏门大书明成祖御制《百字赞》,其末二句日:“穆罕默德,天生圣人。”礼拜大殿,由两座硬山瓦屋联接而成,面宽13 .5米,进深13 . 7半,高8米。殿内正西厅设有“窑窝”, 四壁墙板刻有伊斯兰教经文。该殿可容纳礼拜教民300的人。寺内尚存明代砖井,清乾隆五十七年、同治九年重修清真寺记事碑等文物。中庭腊梅、凌霄等古树,葱郁、阴森。
为保护好此寺文物古迹,方便回民正常的宗教活动,1999年市政府与省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对该寺进行维修保护,油漆.保养寺里所有建筑的木构件,修整了残损的墙壁,修复了礼拜大殿前走廊及部分围墙,建碑亭一座,迁移保护两块古碑,并对院内环境进行了整治。
耶稣堂• 仁慈医院• 赛珍珠故居     均在清江大闸东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赛兆祥等来中国传教。他从上海到杭州,苏州、淮阴、淄博,走经数省14 个城市,后在淮阴清江浦定居。1896年— 1898年(光绪二十二一二十四年)之间,赛兆祥与同伴卜德生乘小木船沿苏北里下河一带游行布道。1898年,家雅各来清江浦,在石码头购地建屋,有瓦平房十数间,并建小礼堂一处,开始布道。次年,林嘉美来淮,造瓦房十数间于老坝口(今老坝口小学内),在原大门口建人字形小教堂一处,礼拜聚会,同时开设西医诊所。1911 年,戴德明来淮,建住宅楼一幢、瓦平房十数间(即今鸡笼巷5号),传道兼办袁江小学。随后,英国人穆某(时称穆小姐)来办孤儿堂于鸡笼巷内、人和巷南(与原两广会馆并排)两处。及穆回国后,改为孤儿院,并迁址于老坝口小学内,家雅各继为院长。1906年苏北大水,家雅各曾代表“华洋义赈会”放赈。
敬业中学创办于三门楼附近仝庆街耶稣堂(建于1925年)对门醒梧堂旧址,后迁至仁慈医院东首,家雅各.戴德明互为校长。爱德女校初办于方家糖坊东首之王公馆(娃娃井东),家雅各为校长。后在今老坝口小学内建楼房一幢,迁校其中,并改名为妇女学道院。
1912年始建仁慈医院大楼、敬业中学大楼,以及部份住宅。建成后,仁慈医院东迁。新址在十里长街东段,地近水渡口(今市中医院院内)。东迁时,淮阴名士多有赠送楹联匾额者。1014年,美国人李如兰来任仁慈医院护士长,开始办护士学校,吸收男女学员。又一年,钟爱华来淮,任仁慈医院主治医师,后继林嘉美为院长。
在此期间,基督教各宗派相继而来。天主教建堂于石码头,有圣堂大楼一幢、平房一二十间,初由法国人任神甫,后由匈牙利人翟光朝继任。内地会建堂于铜元局附近。安息日会初赁北门荷花池巷民房,后建堂于十里长街录事巷内,名日“警世堂”,办三育小学一所。长老会江北区分会亦于此间成立(此为中华基督教会前身)。
仁慈医院占地数十亩,新建楼房10幢。医院大门楼有一白色石板,正中横镶着“仁慈医院”、右上侧竖镶着‘福音堂”, 7字皆镏金。
医院内有三宅院落。北院是外侨住宅医;南院是男、女病房及手术室,有床位200余张,并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传染病室、X 光室、化验室等科室;东院是黑热病区,有简易病床以刃余张。苏北淮盐阜涟沐洒宿等地城乡病人大都来此就诊。其中以黑热病患者为多。上世纪20年代初黑热病流行高峰时期,医院每天要治疗酬刃多例病人。医院附近10 多家客栈,收留的大部分是该病患者及家属。
继林嘉美之后,医院的负责人是钟爱华、孟格美,后来是中国医生曹寄僧(曹济生)、刘瑞卿。
抗日战争爆发,钟爱华等离淮回美国。70年代,钟曾任美国总统对华事务顾问。1973年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之后不久,钟的二女儿鲁丝•贝尔随其夫婿葛培理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的热情接待。还特意被安排到淮阴访问(当时淮阴还没有“对外开放”)。葛培理是美国基督教福音派领袖、著名布道家,与美国政界和历届总统关系密切,常应邀为白宫主持宗教仪式,访间过60多个国家,听其演讲布道者达1亿多人次,连年被列入《美国名人录》,并曾获“总统自由勋章”。他说:“…… 尤其荣幸的是把我妻子当作淮阴的姑娘,这对我们全家及整个美国人都有很大意义。”鲁丝•贝尔出生在淮阴,她不仅有一个中国称谓(淮阴人称她为“钟二姐”) ,而且对儿时在华的生活极为眷恋,还记得在废黄河边与小伙伴一齐游玩的具体情境。她说:“我是淮阴的女儿,我一直把淮阴当作自己的家。我本是先学会讲中国话,后学会讲英语的。…… ”此次参观了故居老屋,她仍然唏嘘不已。
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珀尔•布克夫人的中国名字。她的父亲是最早来淮传道的长老会著名教师赛兆祥。她出生4个月即随父母来华,住清江浦。今老坝口小学一带是她童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她幼时的游伴,除一个妹妹外,皆当地的中国小孩。保姆是一位“白发龙锺”、值得尊敬的淮阴农家妇女。不仅教她华语,还不时跟她讲述推阴田家生活,以及荒年饥馑、瘟疫连村、土匪四起、一家不得安枕之种种悲剧。“女士资性聪教,兼富同情心,所居为城外一小洋房,地势高复,境界闲僻,推窗可睹村景,入夜可闻角声,触眼生悲,会心不远”。(张震南《淮阴风土记))她稍长读书上海,17岁赴美国,在佛吉尼亚州大学就读,毕业后又来华。1928年在南京,即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大地》。此书被译为20 多种文字,并荣获1938 年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她还曾把《水浒》 译成英文,改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
今耶稣教堂及仁慈医院内部分房屋(包括赛珍珠、鲁丝•贝尔等人的儿时故居)多皆存在。
钵池山      运河东岸有钵池山。此山原是一个“盘纤凹曲、形若钵孟”“盘旋八九里”的岗阜,因形得名。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 把钵池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李白《淮阴书怀》 诗说:“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xi,鞋),婉姿故人情。”他第一个在诗文中把王子乔的故事与对淮阴钵池山的歌咏联系起来。
传说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赋性闲静,居常喜欢吹笙,能吹出好似凤凰和鸣的乐声。他聪明有才智,15岁就可以把晋平公派来的使者叔誊间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后来他对父亲提了一个很好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于是逃出去,浪迹伊、洛二冰之间,遇到浮邱公。浮邱公把他接上嵩山学道。30多年后,道成,须要选择一块地方炼丹,于是来到淮水下游,发现了这个“幽远闲旷”的钵池山。王子乔在岗阜上筑起炼丹台,在台下挖了一口井(称为”丹井”) ,井水清冽而且甘甜。丹冻成之后,先饲鸡犬,鸡犬吃了丹,化成了凤和麟,王子乔便乘着凤携着麟升天去了。从此,山上的砂、泥全都变成赤红色,井水一天变化三种颜色,比别的水份量也重。
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在那口井旁边建了一座“仙祠台”,绘制了王子乔画像,以供祀奉,还在他身旁塑了一只展开翅膀就要腾飞的凤凰。
明人杨谷的《钵池山》 诗反映了他当时所领略到的风光和情趣:
幻化虽难征,岗峦亦可娱。
桃开耀晴锦,樱熟摘红珠。
野老餐麟脯,山童哺鹤雏。
清明二三月,绝顶好提壶。
钵池山南麓有景惠寺,相传建自宋太祖洪德年间,原称洪福寺,毁于兵燹。到了明代,诗人来游憩山寺的时候,就只能看到苍松、绿竹、枫林和断碑了。明正统年间重修的庙寺规模宏大,有高大巍峨的大雄宝殿、大王殿,正殿两侧各有24楹回廊。钟楼、鼓楼分列两端,还有伽蓝堂、祖师堂。毗卢阁塑有千尊佛像,并有“峨然独耸”的藏经楼。明英宗还御赐“?封景惠禅寺"6个亲笔大字。一时间很是煊赫。
 到了清初,还有人到钵池山登景惠寺藏经楼,赋诗说:
古寺嵯峨古道通,经楼高直半天中。
 钵池山西侧有招隐寺,明隆庆初郭第(次甫)建。郭,苏州人自号五游子,曾因反对权相严嵩几乎遭到暗害,于是遁迹钵池山修炼,当时陈文烛为淮安郡守。陈有一幅米芾画的佛像并所书“如来髓释骨人不识米勒佛米芾书”墨迹。敦促寻人勒石。这尊“米无章画佛石刻”后来旧安放在招隐寺中。
钵池山南有山子湖。湖水清钱,莲叶飘飘,红蕖袅袅,白鸥时高时下,渔帆乍隐乍现。湖畔有萧萧芦荻,有曳曳垂杨,有板桥可通渔村人家。湖心有爱遨亭,康熙五十三年建。内供奉观音像(传说有僧从云台山背来)。亭周围广植莲花。乾隆初,黄达有《游爱莲亭记》说:
         “距淮阴城北十五里,水流潆洄,树木厥蔚,有亭其然,参差掩映,厥名爱莲,盖取周茂叔诗意而颜之也。”
 后来发生了一场巨大变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8月,黄河大水从淮阴老坝口冲刷而下,山子湖因而淤平;岗阜依然,丹台和丹井的遣址俱在,但已是“枯井尘沙掩,荒台瓦砾余”,只有阅年老松和蔓蔓荒草守护着丹灶遗迹。
 景惠寺的千尊佛像只剩下一尊“趺坐黄土中”,一个老僧寻到了这尊佛像,并且辛苦经营成三间“丈室楼”,将佛像供奉楼上。光绪间,重修景惠寺成,但规模已大不如往昔了。
 原在爱莲亭中的那尊观音像也被一个佛名悟之的和尚找到。因他的请求,大水过后的第三年,就在这附近又建了一座观音庵。
 那以后近两百年间,水患不断,兵事频仍,钵池山胜迹荡
然殆尽。只有山上的赤砂是建筑房屋的好材料,因为久经开采,山渐夷为平地。
 然而,大水在北山脚下冲刷而成的那个大水塘,大口子,如今却似一面闪光的明镜,镶嵌在清河区东郊大地上。
 人们久已想望以大口子为中心,修建一处大体可以恢复旧观的钵池山公园。日前,钵池山公园的总体规划获评审通过,井已启动实施。
 钵池山公园与淮安市中心区相邻,规划景区与区域主要交通干线翔宇大道相傍,处在火车站之西、经济开发区北侧。规划面积92 . 4公顷,其中大口子湖面面积554亩,另有小口子及诸多鱼塘水面浦助。其用地范围以翔宇大道、珠海路、南昌路、和平东路为界,并在北部留有100米宽的绿化走廊与古黄河风光带相连接。区内河网水系纵横,周围还有里运河、大寨河和古黄河环绕。
拟建造的钵池山公园,依托钵池山历史传说和钵池(大口子)水面自然条件,以“一山一水”、“一古一今”、”一静一动”为基本主题;风格上,名山以道教建筑为基调,水上以现代设施为基调。待建景观和娱乐设施有:人工堆积的钵池山和湖心岛、荷池、钵池山道教建筑群、小瀛洲钵塔、淮阴民俗一条街、钵池山购物娱乐综合中心、人造森林等。
李更生故居     在清浦区。淮阴中学北院内。是一处古朴典雅、富于民族特色的院落。为了缅怀“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的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淮阴市政府在纪念他逝世60周年之际,修复了他的故居。故居分前后4进,青砖灰瓦,硬山?扇。主堂屋内陈列着反映李更生先生执教一生坎坷奋进事迹的图片。陈列柜内放置着新出版的《李更生纪念文集》,收集了李更生先生遗文、业绩、缅怀文章等,多为更生先生海内外弟子及学有成就的子女充满感情的作品。
李更生是现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1927年春,毛泽东在湖北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报告时,曾举例说道:“李更生先生在淮阴办了一所私立成志中学,培植人才而救国。与山东武训向人要钱办学不同,他那是可贵的事,是革命爱国的行动。”给予李更生先生很高的评价。
周信芳故居    京剧艺术大师、麒派宗师周信芳,1895年1月生于淮阴清江浦。其父周慰堂出身仕宦,业余好唱皮簧戏,后以艺名金琴仙专业青衣,随戏班演艺于大江南北,终流落在有深厚文化特别是戏剧积淀的淮阴,与淮阴人许氏结婚,定居于虹桥附近毗卢庵东侧之小屋。不久,周信芳生于此。前淮阴市文管会负责人陈清几经周折终于寻得周信芳出生之所,经权威方面确认后,地方政府在周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修建了周信芳故居。
为京剧艺术一代宗师,周信芳无论是艺术造谐还是艺德人品,均值得称道。早在1951年周恩来就曾题词庆祝周信芳演艺50周年取得的成就。李先念也曾以“麒派艺术的精神永存”来称赞他。邓颖超曾在纪念周信芳卯诞辰之时题词:“学习他的革命意志和艺术革命的精神。”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词“麒艺流芳”赞扬周信芳对京剧艺术作出的贡献和他的高风亮节。这些题词都将在周信芳纪念馆的纪念碑廊中与大家见面。碑廊中还有郭沫若、茅盾、曹禺、刘海粟、田汉等名家题词。
周信芳纪念碑廊建造在周信芳纪念馆院内西墙壁上,长12米,宽1 . 5米,由21块蒙古黑花岗岩组成。大多数题词,皆,按原迹镌刻。
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1880一1954)名瑞臻,号稚庭。他汇融青衣、花旦、刀马成花衫一行,又喜创新腔,曾名倾京师。中年后以病嗓而专致力于授徒,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均尝师事之,被称为京剧界的“通天教主”。他在家乡淮阴的故居(青浦区境内)今有遗迹在,亦正待修复。
大运河文化广场    淮安市区最大的市民广场。位于里运河北岸、清江大闸和水门桥之间的漕运路(即河北路)北侧,占地面积约7 万平方米。
淮安由于地处大运河和淮河(故河)交汇处,向为漕运襟喉、南北要津,历史上形成了集河、漕、盐、榷、驿为一体的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色,具有丰厚的积淀。大运河文化广场即为体现这一历史文化景观而兴建。广场北端中心位置高高耸立一座抽象性主题雕塑,两侧辅以8幅石质浮雕,内容为:夫差末口陈兵图,磨盘(口)舣?舟待潮图、清江浦(漕)仓(船)厂盛况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康熙码头巡河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水上立交壮观图。浮雕前有音乐喷泉。广场东西侧还竖有16根台柱,每根灯柱雕塑一位历史名人。右9根塑淮籍历史名人:韩信、枚乘、鲍照、粱红玉、龚开、吴承恩、阎若璩、吴鞠通、关天培;左7根塑治河治运历史名人:陈登、乔维岳、陈?、潘季驯、靳辅、郭大昌、黎世序。
 
 

离线

发帖
15120
蜂蜜
5314
威望
275
宣传贡献值
12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9-03
字迹太小了,看不清楚

好,送花花啦~~~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