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486阅读
  • 13回复

传世文章不在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白马非马
 
发帖
1128
蜂蜜
3282
威望
12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3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5-06

文:白马非马

有一宗文坛逸事说: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东欧某国的作家对身边的一位貌不惊人的小妇人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写了多少多少著作,言谈中颇为自得。然后,问道:你也是来开会的作家?写过哪些大作?那位女士非常谦逊地说:是的,但我可没有您写得那么多,就写过一部书。那大作家于是很不屑地问:哦,说说看,你写的是什么?女士回答:那就是《飘》。那位大作家当时的表情我们不得而知,估计他的大嘴(英文big mouth指喜欢说大话的家伙)应该张得比欧·亨利的欧(O)还圆还大。

传世文章不在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尽人皆知,曹雪芹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属于吃过见过之人,又加之盖世才华,尚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凝结成皇皇巨著《红楼梦》。在雪芹确实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却绝对是值得的。一部并不完整的《红楼梦》,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续书多达数十种而且均曾有一定市场,电影、电视剧、地方剧种都有源自红楼者,成就了一大批艺员,书评、影评、红学研究更是热闹非凡,真的专家固然不少,滥竽充数者更大有人在,颇有只要沾“红”便会红之势。雪芹早归道山,当然无可分辨。好在有一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可以为宵小遮羞。不论如何,一切的一切,均说明,一部红楼,足以奠定雪芹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之地位。元杂剧兴盛一时,笔者涉猎不多,也有十几出,所特殊推崇者,当属孔尚任之《桃花扇》,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均可独树一帜,据传孔氏作品不多,流传至今更是凤毛麟角,笔者在此也无意更深入探讨,但是,一部《桃花扇》足以令其青史留名矣。

当然,这里并不是一味否定所谓“著作等身”。然而仅仅“等身”,如果全无精品,那当然是轻则造成纸张资源的浪费,重则形成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改革开放后,伴随思想解放,各种思潮泛滥,宵小辈也随之沉渣泛起,有人甚至要全盘否定鲁迅先生,说什么从纯文学角度看,先生虽著作甚丰,并无大作传世,有的还列举先生当年论敌之大部头为例证以贬低先生。殊不知,先生一部《狂人日记》开中国白话小说先河便足以傲世,而《阿Q正传》篇幅虽小,其影响则深远及今,远播全球。二者得其一便足以文坛立腕,名垂青史。先生在九天之上,俯瞰宵小辈,大约只有莞尔而已。而笔者或许远不够厚道,则要借用伟人词句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古人云:文以载道。今人云:文责自负。不论古今,无不透露出为文不可不慎。为文之前,必需先有一团正气凝结于胸方可发乎为文方可代圣人言而裨益于世。若是浊气郁结于胸,氤氲成文则或误导视听,或诲淫诲盗,轻则招致诟病,重则自损阳寿,甚或下阿鼻地狱也未可知。这样说,可能会被认为酸腐,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尤其在传统媒介上发作品(网络论坛,挥洒心情而已,而且影响面通常并不很大,尚可自便),切不可仅仅因为鬻文为生而粗制滥造,即便前述那些报应不会真的发生,有损个人清誉便已为哲人不取。毕竟,文章在精不在多,也许,穷其一生,能有一部传世之作已是莫大缘分。

记得有对联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我们的作者、文字工作者们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则文坛幸甚,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06
好久没读到楼主的佳作了,滚烫的贴子,先占个座,明天来读。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有时多云
发帖
68
蜂蜜
1089
威望
7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07
是啊,文章在精不在多. 衷心希望作家们多出好作品,让偶们学习欣赏.
离线诺言

发帖
715
蜂蜜
4843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7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07
楼主好文.

几千年来,传世之作又有几部,天才毕竟是少数的,尽力而为就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我们的作者、文字工作者们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则文坛幸甚,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果然如此,那国家兴盛就不远了.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07
赞成。

要学会《飘》作者那样的品质,很不易,可是必须、应该学。这是一个作者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然而,要能“妙手著文章”,还得多多地锤炼自己,多吸收营养多实践。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可写出来的,需要历练。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多磨练自己,争取将来自己长出一双“妙手”来。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牵墨香
发帖
415
蜂蜜
1834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08
呵呵,见楼主老师白马非马的网名,突然就想起一联来(与楼主老师的贴无关,实是兴之所至):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若有不当,请楼主老师海涵:))
离线白马非马
发帖
1128
蜂蜜
3282
威望
12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37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5-09
引用第2楼有时多云2006-05-07 00:42发表的“”:
是啊,文章在精不在多. 衷心希望作家们多出好作品,让偶们学习欣赏.



谢谢兄弟对拙作的关注!
离线白马非马
发帖
1128
蜂蜜
3282
威望
12
宣传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3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5-09
引用第3楼诺言2006-05-07 13:41发表的“”:
楼主好文.
几千年来,传世之作又有几部,天才毕竟是少数的,尽力而为就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我们的作者、文字工作者们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则文坛幸甚,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




感谢朋友的表扬,有飘飘然之感觉了。
离线端木天

发帖
2171
蜂蜜
4209
威望
46
宣传贡献值
15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3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5-09
看过此帖,发现它有一股能够撞破寂聊的力量,于我来说,感谢楼主。

牵斑竹说到网名,我想起了往事。白马非马,好像是公孙龙说的,是一个著名的辩体,回头查查。我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它用到现实了。我有一个同学,叫王涛,我们就用“白马非马”的理论骂他。我们一看见他,就骂空似的齐声说:“涛,你不是人”,王涛开始反骂,我们就解释说:“王涛非涛”,你干吗买账?我们又没有骂你。哈哈,真是诡辩啊,其实我们就是骂他。
离线牵墨香
发帖
415
蜂蜜
1834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5-13
牵墨问端木天老师好:))
离线zkoct
发帖
4
蜂蜜
980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5-25
引用第5楼牵墨香2006-05-08 14:11发表的“”:
呵呵,见楼主老师白马非马的网名,突然就想起一联来(与楼主老师的贴无关,实是兴之所至):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若有不当,请楼主老师海涵:))


早看到了,就是无法回复。谢谢斑竹,好联,有启示作用。谢谢!
离线雪语莲香
发帖
9
蜂蜜
1099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5-30
奇文共欣赏

(一)享受阅读
风堵到窗户的玻璃上,发出闷闷的嗡声,一只鸟儿摇晃了两下,乘着回旋飞走了,不见了,剩下的,依然是那束从晒着的裤腿之间穿过来的阳光,静静偎在我的身上,像熟睡的孩子。(窗下)——端木天

当夏日的午后,手机里传来端木这样一段话时,我便放下手里的书,从躺椅上欠起身子,歪着头朝窗外望去,希冀能有同样一束暖如睡婴的阳光照进来。
然而,没有。27日,天津在下雨。
雨敲着檐下的石阶,发出叮咚的脆响;浓重的水汽鬼般地溜进屋中,将玻璃妖化成洞天的门扉。
我又蜷缩如猫,沉浸在柔软的书页里。那些文字犹如飞舞的雪花,秘密地重叠着、环绕着。
生活就是这样,有一种慷慨的抚慰,来自于阅读,来自于寂寥时心灵的交流。只有同样孤独的灵魂才能超越时空达成深刻的共鸣,才能使自己的心智在寂静的夜空中飞翔。
至此,忽的明白,为何有个姐姐叫“翔”;为何端木读罢白马非马先生的《传世文章不在多》后连连称好,并言其“能够撞破寂寥”。
也许,在本质上,我们都是孤独者。虽身在闹世,心却难离寂寥。所以我们都选择阅读,享受阅读。也许阅读是能使心灵饱满的最佳方式。
正像博尔赫斯写道的:读书是一种略带忧郁的享受,也许,正因为有几分忧郁,几分寂寞,阅读的姿势才会如此迷人。
于是,我开始想象端木在《窗下》的姿态:狂风肆虐,拍打窗棂,呜咽不停;燕子低飞,旋之隐去,夕阳残照。依窗的清瘦男子雕塑般伫立良久。夹在指间的烟,燃去了寸余,依旧袅袅地缭绕不息。
这场景很像我看到的一幅已忘记名字的油画。
我看不到他的眼睛,因为他只给了我一个背影。
但,我却能读懂他的心灵,因为他在想“能够撞破寂寥的好贴”。
^.^

(二)尺水兴波兴万里
——读白马非马《传世文章不在多》有感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曰:“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他是提倡写短文。然尺水兴波,除了求其篇幅短小,还求其内容有起伏,有波澜,曲折生动。
一般说来,记叙文、小说可以情节的起伏变化兴波,而议论文则需以其论证思想兴波。故此,刘熙载还补充过“问短篇所尚,曰:咫尺应须论万里”。对此,王夫之解释得更到位:“宽于用意,则尺幅万里矣。”在短小的篇幅里,善于拓宽题旨,万里取势,言简意赅,就能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记得在读欧阳修的史评《纵囚论》时,曾对其质疑唐太宗贞观六年纵囚赦囚释囚之史实的论辩艺术惊叹不已。但较之篇幅,王安石的百字短篇《读孟尝君传》,似乎以其“短平快”在战术上更胜一筹。
前些日子,不约而同地与端木同看白马非马先生的《传世文章不在多》,颇有共鸣,受益多多。
该文篇幅不长,千余字间,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此,作者选用故事开篇,摆脱了说教之嫌。这故事的选择似平却奇,此波澜一也。
为何?
“尺水兴波”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是表现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侧面。例如,好坏、高低、大小、多少、远近、动静、出入等等,把这种对应的侧面进行交错有秩的描写,便可呈波澜起伏之势。所以,文章第一段,很好的在人物对话中蓄势,又在人物对话中陡转。波澜一兴,兴之万里。之后,从国外到国内,由古至今,绵亘时空。
文章第二段,开篇明确中心——传世文章不在多。之后,一引小说领域的颠峰之作《红楼梦》,二引戏剧领域的代表作《桃花扇》。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例证典型,论据充足翔实,此刻,论点已稳如泰山。不过,在《红楼梦》一例中,暗伏一笔——宵小辈,为下段再次兴波服务。
文章第三段,开篇一句“当然,这里并不是一味否定所谓著作等身”,给人笔锋一转之感。可是笔锋真的转了么?“然而”一词,紧随而之,显然这是“一波三折”之法,似转非转。此波澜二也。
一波三折乃书法中的技巧。波为捺笔,折指笔锋方向的转换。王羲之曾经言:“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意思是说写一捺笔要转换三次笔锋。我想艺术的规律该是相通的。后来此法借用至文法之中,可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视线的转移,使情绪在运动中多次地激变、升华。文笔不同于大起大落,二是逐层兴波,曲折尽意。
因此,我说,文章第三段,是充分地利用了第二段中埋伏的“宵小辈”,使之张扬乖戾,纵之“兴风作浪”,然后将其与鲁迅的冲突推向极点。终以《狂人日记》的地位、《阿Q正传》的影响力,这两点不征之事实,驳之鄙之,并笑其“蚍蜉撼大树”。
如果说,第三段是在设靶论战的话,那么第四段该是破中有立的论证过程。记得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曾言“为文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者也”。而白马非马先生更进一步指出“为人之前,必需先有一团正气”,并捎带讽刺挖苦了“鬻文为生”者的粗制滥造。
文末,用对联点明那“一团正气”应该是责任感,从而揭示出为文与社会的关系。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看来,无论唐代的古文运动还是乐府运动,都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为文为人之路。
为文坛之幸,孩子之幸,国家之幸,愿为文者,持浩然正气,弃害人之心!

(三)难为评论者
人生三难:管住自己难、理解别人难、一辈子做好事难。
给论坛里的文章写评论的人,不图名不图利只图理解。由于文章本具有多元性,再创造性,故此评论者的理解往往是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所以真正能做到理解作者为文本意,很难;可是,见好文不评,读好文不说,管住好事好文之心,对于文学爱好者也难;认认真真写了评论之后,面对或褒或贬,均能心静如水,始终如一,不改初衷,亦难。
三难者,端木占齐了,然其欣然往之。《能撞破寂寥的好贴》一文,立足原文,尊重作者,又不失个人观点,不避一己之见。严辞恳切,又不失厚重。
记得刘熙载在《文概》中曾言:“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此语,尚可借来一用,可概括端木贯来文章的特点。
端木好读书,求甚解,贵异论,为人认真。
每每分析讨论问题时,总有自己的创见,不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当然,也不是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而是博采众长,弥论群言,能积极客观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进行综合概括,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因此,端木的文章,向来给我们见解独到,立论扎实,论述全面之感。
在《能撞破寂寥的好贴》一文中,端木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比喻白马非马先生的行文中三个步骤,生动形象贴切合理。
在“传世文章不在多”的理由考量上,端木帮助白马非马先生补齐了想说而没说的观点;在“鬻文为生”以及“责任感”两点上,端木又帮白先生夯实并拓展了了原观点;在文章结尾,端木又能清醒地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客观认识到“传世文章不在多”实际讲的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并针对时代特点,提出“鼓励多写为好,有了一定数量,才能有一定的质量”的想法,并提醒人们“千万不能把《传世文章不在多》看成呆板的框框”。
以上三点,均见端木行文至真至诚至善,佩服!
下面,就二位文章,我说几句。
关于端木文中所提到的“文章的数量太滥”的原因之一有传统的因素——发表途径——总在隐隐作怪。我忽然发现,古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古代发表的途径有二,一是题壁,二是刻稿;今天发表的途径多多,要么有钱,要么有权。名人出书、自费出书、网络结集……. :也终至“文章滥贱,书价腾踊。”于是,我常想:历史悠悠,终南山中埋没多少千古华章;现世嘈嘈,芸芸众生里淹没多少才子能人。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终究要“吹尽狂沙始到金”呀!
关于为文的责任感,我想从识字说起。
现代社会不识字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真正的“识字女人(男人)”也不多见了。原因在于,识字,学文化,不是自发的自觉的,往往是前面有本子,后面有鞭子。毕业本子是诱人的萝卜,家长老师的鞭策是无形的辫子,学习者成了没头没脑的驴子。于是转啊转啊,一代人就这么转出来。在上学难,识字难的时代,识字人就是文化人,因为能有机会有条件识字的人,已经在识字的同时将文化带进了血液和灵魂里。如今,九年教育是义务,高中大学教育是任务。对于孩子而言,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已经是任务,不是渴望。失去渴望的学习,显得被动而压抑。
于是,社会充斥着太多文化人,但是却淡褪了文化人的品位与素质。有人说这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力太大造成的。我觉得这可能仅仅是原因之一吧!
如果文化仅仅是一张文凭,一种修饰,那么又怎样要求这些人为文之时胸怀天下,抱定一腔正气呢?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从识字开始,真一点,从容一点,实在一点,那么必定能活得优雅而不凌乱、真实而不造作,睿智而不矫情。

雪语莲香
2006-5-30 21:58

声明:一家之言,不周之处,请白先生,端木海涵!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5-31
白先生的原文,我反复再三的读,除了拍手叫好,就是不敢轻易下笔跟帖,实在是本人愚笨的很。
对原文,整篇文章的布局我都欣赏不已羡慕不已,但开头尤为欣赏,正如雪儿所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故此,作者选用故事开篇,摆脱了说教之嫌。这故事的选择似平却奇,此波澜一也。为后面的行文作了很好的铺垫,甚为喜欢。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