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多年以前,照相摄影的发明把绘画单纯写实的阵营驱散,成就了现代主义绘画,使得艺术有了理由和机会表现非现实的原创画面,表现纯粹的非理性的视觉形式。170多年以来,照相摄影也是一直忠守职责,以自己特有的准确和清晰、快捷和方便,承担着记录和保存人类众生相和记载文化事件的使命。
摄影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有着准确的记录功能而居功自傲,而是在纪实的同时,也和绘画艺术一样,走过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各个摄影时期。对视觉艺术创造来说,摄影和绘画完全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工具不同,画家用笔或者用刀、用手、用各类工具,而摄影是用相机,相机就是摄影家的创作工具。用什么工具都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来,摄影,理所当然是一种艺术创作。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是最开放的,也是最人性的。任何想进入艺术创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任何有创造性的作品都是艺术品。这个观念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艺术归还于人的生命。艺术,不管是音乐、舞蹈、绘画还是诗歌,本质上都是人的生命方式,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艺术创造能力是人的天赋,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人的第一声哭泣就是最好的音乐,人的手舞足蹈就是最好的舞蹈,人的第一次涂鸦就是最优美的图画,人的第一次讲话就是最美丽的诗歌。所有这些天赋,都是在人的生命方式中的以非理性状态存在着、储存着。只要你愿意的话,你随时就可以尽情的发挥。
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的天赋被人类自己所遗忘了,艺术从人的天赋中隐身而去,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成为一种手艺,成为技术。这样的观念泛滥之后,这个世界就变得庸俗了,互相攀比的不是艺术创造而是技艺熟练,将艺术往复杂化、工艺化、技巧化的绝路上引,将艺术神坛化的同时也把艺术妖魔化。艺术成为少数人手中的玩偶,成为少数人垄断的行业。
摄影也许从来也没有奢望过有一天会改变自己记录现实的功能而走上一条艺术的不归路,或许大多的摄影人都没有认为自己的摄影艺术和绘画的血缘是这样的近,近到可以不分彼此。摄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社会和个人瞬间的手段,在功能的不断的裂变中,摄影边缘化了,它的一部分跑到绘画那边去了,跑到被自己从现实主义中赶跑后发生了巨变的现代艺术中去了,和抽象艺术成了好朋友,就有了抽象摄影。
什么是抽象摄影?抽象摄影还是不是摄影?
抽象摄影当然是摄影。所谓摄影的概念是非常清楚的,凡是用相机和胶片或者数码相机拍摄作品,都叫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舞台摄影、超现实摄影、抽象摄影,其摄影性质是一致的。
抽象摄影是摄影的最高境界。抽象艺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提出这个命题的是200年前的叔本华,他的原话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级的,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依附于自然,完全用其抽象的音符与旋律表达出作者的意涵,打动听众。”抽象艺术和抽象摄影就是视觉艺术中的音乐,因此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限于篇幅,无法展开,需要详细了解,请等待本文作者在今年面世的抽象艺术专著《抽象画艺术论》)
抽象是大自然中永恒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杰作。整个宇宙、星空是抽象的,生命的血象和细胞是抽象的,基因是抽象的,抽象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形式本质。
抽象艺术就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非具象就是作品里面没有具体的现实世界,没有具体的形象。非理性是指作品没有主题也没有故事,没有逻辑也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情绪。纯粹的视觉形式就是以色彩、线条、构成、肌理和空间的不同组合。这个形式的视觉意义是能够唤起人的注意,吸引人的眼球。至于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就不是我们的理性的思维能够简单解释的,而是超越我们平常的生活理性和思维逻辑的,是一种我们还不能一下子就明了的非理性的艺术形式。
习惯了用理性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人群,是不太习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非理性尽管是人的生命中的一半,是人的生命实质,但是在很多的时候都是被人们所遗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谋生方式,主要是靠人的理性来打拼天下的,人的交往和工作,都需要理性来维持,理性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手段。人类社会将理性定位为社会交往原则是道理的,人类只有理性的见解中,才能比较准确的作出生存和市场的选择,才能比较合理的找到人和人之间的利益的共同点,才能保持一个社会状态的平稳发展。
但是,人在表面上的理性主义并没有改变人的生命方式中非理性的本质特征。非理性是一种不用逻辑、理念和经验加以验证的感觉存在,人的非理性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性觉和心觉上。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听觉是非理性的,什么声音好听什么不好听,人都有天然的本能识别。视觉也是这样,什么颜色好看什么颜色不好看,生命是有天赋的,不用任何人来指导,这种生命的天赋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生命方式是比理性更为古老和更加本质的生命方式。非理性的艺术就是纯粹为了人的非理性生命方式服务的,就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本质的。
抽象摄影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非理性特征使得审美者在欣赏作品是不用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尽管很累,但是思考也是最简单的,因为思考是有答案的,有答案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而直接的审美,用视觉直接的触摸画面,用本能的辨别能力直接和作品交流,虽然此时没有语言可以表达,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交流比能够语言说明白的交流更有想象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抽象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得以确立。
抽象摄影在理论上已经不容任何人怀疑,怀疑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谁再怀疑的话那是落伍时代两个世纪了。要是现在还有谁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象你不明白为什么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由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长期偏食,使得整个中国在非理性生命方式和非理性艺术的研究和知识普及上几乎是零。所以,当抽象艺术已经成为地球上发达国家的主流艺术和经典艺术的时候,我们还在观望、犹豫和排斥。只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快递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抽象大师的抽象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天文数字的价格,使得虽然不懂艺术却知道钱和汇率的人们由于敬畏金钱而不得不向这个“抽象怪物”投以好奇和宽容。当然,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趣而幽默的开始,中国人集体意识中对抽象艺术的容忍和尊敬不是从精神上和它心有灵犀,而是被抽象艺术的市场价格敲晕后醒来才无奈接受的一个事实。这个世界当权力和主义不再统治或征服人心的时候,用钱来说话有时也未必是一个坏事,至少钱是赤裸裸的,它的清白和肮脏让人们一目了然。
抽象艺术是原创的艺术,可以任意的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布置艺术空间,可以在随意的涂抹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抽象摄影由于器材的特殊性,镜头天生就是面对现实的,相机的取景框里出现的只能是实景而不可能是抽象画面,摄影如何来表现纯粹的视觉形式,这大概是很多摄影发烧友所感到困惑的。
其实,现在世界在我们的视线里尽管是具象的,但是所有构成具象的局部或者细节都是抽象的。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抽象美。抽象因素无所不在,水纹、晃动的倒影、变异的投影、灯光的明暗、老墙的斑驳、雨水的漏痕、钢筋错乱的线条、建筑结构等等,所有能够隐去原来物象面貌的局部和细节,都可以构成抽象图案,当摄影发现并选择攫取画面后,由光与影、明与暗、点和线、块面和构成、色彩和肌理所组成的画面,就是抽象摄影作品。抽象摄影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开展最早也是艺术家人数最多的城市。上海的抽象画的研究和创作在中国是领先的。上海有中国成立最早的专门经营抽象艺术的角度抽象画廊,也有了专门研究抽象艺术的角度抽象艺术研究中心。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中国最早的抽象摄影沙龙也诞生在上海。在21世纪初的2000年,上海一群离退休的老年摄影爱好者,专门成立了一个抽象摄影沙龙,他们每个星期聚会,在一起交流抽象摄影。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0岁,年纪最小的也过了70,有教授、科技工作者、工程师和离退干部。他们最初也是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后来慢慢的喜欢上了抽象摄影,并且一直坚持活动,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们中不少人谈起抽象艺术来都是头头是道,显示了老年人对生命方式的全新理解和追求。他们的发起者之一陆本夫,最近出版了一本抽象摄影画册,据说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本抽象摄影专集。抽象摄影没有在年轻人中开展,也没有在专业的摄影人士之间流行,而是在一群老年摄影爱好者之间开展,这样的文化现象,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他们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城市中市民素质的高雅,也说明了抽象摄影作为一个能够给人的生命带来愉悦和快感的艺术样式,是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并且拥有的。他们作为生命历程中的前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应该比年轻人了解的更加彻底和深刻,他们痴迷上了抽象摄影—非理性摄影,在丰富了晚年生活的同时,也证明了抽象艺术是人的生命方式和天赋。当你的生命在抽象中寻找意义的时候,给你的生命带来抽象的享受可能正是这个意义的节点。
抽象摄影,你还犹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