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3630
-
- 注册时间2007-10-04
- 最后登录2016-06-15
- 在线时间29小时
-
- 发帖12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2
- 蜂蜜8088
- 威望48
- 宣传贡献值14
- 交易币0
- 好评度136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23
- 蜂蜜
- 8088
- 威望
- 48
- 宣传贡献值
- 14
- 交易币
- 0
- 好评度
- 136
|
仙寰委羽山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海拔仅87米的委羽山位于城区南郊,山下有洞,被誉为“天下第二洞天”。《浙江通志》载:“委羽山,俗名俱依山。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坠翮,故名。按《真诰》云,委羽山天下第二洞天,号大有空明之天。”远看如龟的委羽山,在我的臆想里总是仙气飘飘的,充盈着仙风道骨的韵味。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许是因为近,从没想过去看一看。多年前因了《古迹图志》,才去大有宫拍照。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清晰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有些慵懒,宫内外寂静一片,那份清冷与寥落让我吃惊。独自在宫里徘徊,坐在香烛间的老道人也惊讶于我的到来。见正殿里的一口大镛孤独地悬着,便上前猛敲几下,青铜发出清脆浑厚的声音。这也算是国宝级的文物了,当年宋徽宗为表彰方丈范锜的高超医术,赐其上真玉像、剑与宫中乐器镛。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霜雪雨,惟笨拙的镛依然波澜不惊着。看看山门上的“大有宫”三个骏劲古朴的大字,想起南朝梁武帝时的萧子云,在此挥毫拨墨,写下“大有宫”三字时的情景,又一次感受时光的无情。1500多年前的大有宫,定是繁盛无比的。不然,信息那么闭塞的年代里,作为大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的萧先生还要千里迢迢来此炼丹,可见大有宫名声之盛。只是,如今的寂寥,让人无法相信,这里就是浙东南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延续至今已经27代了。宫后的委羽洞也已塌陷。据说古时委羽洞深不可测,《谈薮》对此有着神话般的记载:淳熙间,天台山一樵夫“失脚坠一穴中,行二日许,乃从黄岩委羽洞出。”元代史学家与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委羽山》中写道:“好游之士,尝持炬入行两日不可穷,闻橹声乃出。”而今,只消两秒就能对洞况一目了然。颇感失落的我,那一刻,宁愿自己不曾来过。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陶宗仪赞委羽山“山旁广而中深,青树翠蔓,荫翳蓊郁,幽泉琮琤,若鸣佩环于修竹间,千变万化,不可状其略。”还说“洞之侧产方石,周正光泽,五色错杂,虽加琢磨,殆不是过。大者三四分,小者比米粒而小,以斧粉碎之,变无不端方。”后来读刘长春《白鹤翔集的记忆》,也惊讶委羽山曾经的悠然与浪漫。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有次与老严骑车经过委羽山的西边,看西江边上立一石人。老严说这石翁仲就是司马季主,又一指山边的一块大红石,说这就是赤鲤岩,当年司马季主就坐于此石上垂钓西江之畔。还说他曾经捡过方石,真的很方正!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我猛然觉醒,这座矮矮的小山怕是黄岩城郊最有内容的地方了。司马季主是司马迁极为欣赏的卜者,他在2000多年前关于贤才的理论,至今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司马迁列入《史记·日者列传》第七十六,并评说:“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这样一位浪迹江湖的大哲学家,竟跑到委羽山拜西灵子为师。自南朝至民国,谢灵运、朱熹、杜范、黄绾、郑善夫、齐召南、康有为都迷恋并吟咏过委羽山。这委羽山,都藏些怎样的高人啊!莫不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个小小的山包就是仙人与高人辈出的灵异之地?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与H说起委羽山,他一脸的兴奋,说这地儿太熟了,他打小就在这山上混,很好玩。“好玩”二字吸引了我,便让他带我去寻找仙人脚印、瑞井、丹井、方石坑、石翁仲等等的古迹。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也是同样的一个洒满阳光的晌午,驱车没几分钟,看到“天下第二洞天”的牌坊,挤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水泥房子间,仿佛一落寞而忧郁的老人。从窄小的牌坊间一直进去,路是越发逼仄了。橘树茂密的枝丫沙沙地摩挲着车身,让人好一顿心痛。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宫前新建一殿,明黄的色彩在阳光下很耀眼。旁边的鹤池却是一池的脏水,别说是鹤,就是条泥鳅恐也难以存活。宫前的几棵古柏依然,大有宫也因此更拥脐了。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转悠了一圈,宫内寂寞如故。发现丹井已毁,镛也移到博物馆去了。洞口砌了黄砖,许是为了加固,可看起来更不伦不类了。瑞井倒完好。井沿上的“瑞井”二字虽爬满青苔,字体也还清晰。我拿出笔与颜料,趴地上开始添彩的活儿。为了拍摄,我养成了颜料与笔随身带的好习惯。绍兴桥、昭应庙碑记、翠屏山摩崖石刻、朱熹手书的“天然”石,我们都描摹了一番,这不仅让我们的拍摄更清晰,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古代书法的变幻之美。我爱古人写的这些字儿,岁月长长,带走了鲜活的一切,它们却留下了,精灵般的蛰伏着。活泼泼看着我的它们,或苍劲、或洒脱、或娟秀、或严谨、或稚朴,一如当年的主人。 C4-%|+Q i C4-%|+Q i C4-%|+Q i C4-%|+Q i 从大有宫出来,我急切地想找仙人脚印。对仙人脚印的向往始于杜范的一句诗:“仙人骑鹤去,留迹在空明。”仙人脚印就在半山的荆阳宫前,一块大石上有两个类似大脚印的凹坑与一个小圆坑。传说这小坑是仙人拄的仙杖。我踩在上面才盖住不到三分之一的脚印,想来仙人必是极其高大俊逸的。闭了眼想象当年仙人飘然而去的潇洒,睁了眼却发现脚印里躺着好多烟头,一下子将我从仙境拉回凡尘。发现自己刚才拍了一地烟头,一阵懊恼! C4-%|+Q i lR:?uZ$ lR:?uZ$ lR:?uZ$ 途中还看到一座破败却昂然的洋房,房前或躺或依墙立着四块民国十七年七月刻的石碑,字迹清晰,记录着张君毅的生平事迹。想来从前是立于墓前的。我讶异张先生的英年早逝,更讶异那些刻于石上的人名儿。何应钦的题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缪斌撰、组织部长陈果夫书的墓志铭。后来查资料,才知他是黄岩人,北伐时国民党上海第一任工农部秘书,才华横溢,组织能力超群,深得国民党高层与蒋介石的青睐。当年还是交大学生的他,死于国民党的内部冲突。蒋介石为此极为震怒,撤了当事人的职,追认其为烈士。有人还在上海办了所“君毅中学”纪念他,后来搬到台湾的苗粟县,学校至今还在。而这座仍然气势不凡的破房子,据老邬说,是当年守墓人住的。我骇得张大了口,守墓人也住这样的房子,那墓园该是何等的气派! lR:?uZ$ lR:?uZ$ lR:?uZ$ lR:?uZ$ 赤鲤岩被人开凿多次,早没了司马季主垂钓时的壮观景象。江边的石翁仲也不见踪迹,找了好长时间,才发现司马先生躺倒于一块蕃薯地里,面朝下埋在土里,委委屈屈的样子。满怀惆怅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司马先生,对不起啊。虽然很想让你站起来,可我们无法搬动你。” lR:?uZ$ lR:?uZ$ lR:?uZ$ lR:?uZ$ 委羽山果真好玩,虽然没有了白鹤翔集的景象,却也是松林郁郁,植被繁茂的。十一月的阳光下,山上爬满了各种藤萝,结着各色鲜艳的果子。山顶上那片开阔的芦苇丛,带来的惊喜让我忘乎所以。开满芦花的苇子已枯,却依然挺立着,密集地伸向天空。奔走于两米来高的苇丛里,抬头看尽翻滚的云团;低了头却见鸟儿筑于芦苇间的小窠正随风摇曳,窠里的小鸟随之也叽叽喳喳地欢唱着。这里想来就是坠羽巅了,传说中周代方士刘奉林升天降羽的地方。其实,我喜欢道教的那份如清茶般清雅的淡然,而且道与仙总是如影相随的,久远的传说引来丰富的想象与飘逸的感觉,让美丽久久萦怀。不由想起古人对委羽山的赞美:“洞天撮工是仙寰。” lR:?uZ$ lR:?uZ$ lR:?uZ$ lR:?uZ$ 苇丛的北面是绝佳的观景台:一览无余的黄岩城区罩在薄薄的雾气里,远处影约的澄江弯曲如练。而眼前的西江却碧绿澄澈,平缓地穿行于茂密的橘林间。西江的大拐弯犹让人惊艳,在一片繁盛的橘林里,西江突然来了个大弯,浑圆而温柔,处子般拥抱了那片圆润的半岛。只是觉着那片橘林好幸福,好想自己也化成一棵橘树,与清丽的西江水千百年地相偎着。 lR:?uZ$ lR:?uZ$ lR:?uZ$ lR:?uZ$ 久久徘徊于苇丛的我,回家后才惊觉,自己竟忘了去找寻方石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