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字典上解释是用手按压,比如摁图钉、摁门铃等。本地这个字义的摁字不常用,多用捺字。字典说的摁扣,以两个金属薄片作凹凸状嵌合的一种扣子,我们这里叫“捺扣”。 s&)>gE\
“摁”字的解释就是用手按压,别无它义。可本地也用摁这个音,有掩盖的意思,与按压无关。比如把摊开的书合上,不让别人看,说是把书“摁”上。种小麦时,种子下地后,得用泥土盖,说是“把麦子摁上”。阵雨天晒谷,有太阳了,把谷子在“竹品”摊开,雨来了,把谷子集中起来,把“竹品”卷起来,让谷子淋不着,这说是“把谷子摁起来”。阵雨天晒谷最辛苦了,不晒的话谷子要发芽,晒的话,雨来时跟打冲锋一个样。 s&)>gE\
早几天的一个下午回了一次家。母亲介绍自己的中饭,端出一碗剩的豇豆馅,说中午吃的是“豇豆摁”,不好吃。看了一眼,这个豇豆馅的刀工不错,切得够细的,只是缺少油水,也没有肉粒,当然不好吃。我没有去评论好吃不好吃,只说现在豇豆太贵,要四元钱一斤。母亲接话了,要不要明天过来吃“豇豆摁”,这里豇豆才一元钱一斤。接下说自己不识字,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今年的豇豆绝收了。邻居在边上说我的母亲知道用错了农药,自己跟自己生闷气,夜饭也不做了。怪不得我的母亲今年没有给我寄过豇豆。 s&)>gE\
“豇豆摁”,一种面食。本地说是江南地区,吃大米的,但丘陵地带,土地少人口多,得种上一季小麦的。有了小麦,吃小麦的花样也多了。现在种土地挣不了钱,农民早把“两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变成了单种一季水稻的一年一熟,种的够自己吃就好了。不种小麦了,外面进来的面粉也多,村头小店就有面粉卖,农家要吃什么面食,就到小店去买粉。“豇豆摁”,外形如水饺,大水饺,做法是里面以豇豆为主的馅料先炒好,擀一张粉皮,跟包饺子一样把馅料包起来。这个包动作幅度比包饺子要大一些,称为“摁”,把馅料掩盖起来,做成食品就叫“豇豆摁”。做好“豇豆摁”之后,锅上搁点油,放在上面烙。两面给烙得金黄,就可以吃了。做这个“豇豆摁”吃,一要有闲,二要不怕热。早稻还没有收割,现在还是闲季,这个“豇豆摁”能让人们换一种口味。 s&)>gE\
以为“豇豆摁”是很土气的食品,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偶儿在网上看到过有个叫“韭菜合子”的东西,做法与“豇豆摁”一个样。这个“豇豆摁”里馅料不限于豇豆呀。我的母亲只会给我做“豇豆摁”吃,没有创新过。我的思维有限,也想不到还有韭菜合子什么。依此理,这个“摁”,里面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菜都可以给“摁”进去。本来想去家里吃母亲做的“豇豆摁”,因雨,念头打消了。自己动手嘛,就来做“韭菜合子”。网上再查,得知这个韭菜馅不需要经过炒制,直接给“摁”在里面烙就行。网上的东西只作参考,初次制作,内容给简单化了,就韭菜和豆腐干两种为馅料。冰箱里还有炊皮,也给加上一点。样子不怎么样,可味道不错,吃着是一股浓香。 s&)>gE\
(图片来自网上) s&)>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