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平的碉楼闻名已久,偶从高速路上经过开平,眼前一晃而过的碉楼,总会让我的心中有一种触动,更有一种想探究的欲望。周六,在老家中山和叔母、姐弟们吃罢午饭,和朋友转道开平,专程去了这个沉积我心中多年的愿望。
因为路上一些耽搁,下午4点左右我们才到达开平的塘口镇。下午的太阳似火,热得让人只想躲在开着冷气的车内,但道路两旁偶尔出现的一两座具有欧陆风情的碉楼,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如油画般的震撼,让我们无法安坐车中。顾不得炎热,跳出车外,站在猛烈的太阳下,对着碉楼一轮“长枪短炮”的“扫射”。
我们的车子走走停停,见到的都是三三两两散落在村庄的碉楼,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碉楼群,问当地人,当地人告知碉楼群在不远处的自力村。
我们来到自力村村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了,离碉楼开放供游人参观的时间还剩半个小时,为了不想留下遗憾,我们还是买了门票进去。
据介绍,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便陆续兴建了15座能居能守的碉楼。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本地出产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这些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05年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力村里的碉楼大都关闭着,只开放了三间供游人参观,因为可以登楼参观的时间到下午5:30结束,我们只来得及登上靠近村头的那座碉楼。在碉楼的最顶层放眼望,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构成一幅幅田园诗般的乡村水墨画。
太阳慢慢西下,瑰丽的晚霞由天际铺洒而下,照在碉楼,映在田间,自力村在夕阳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碉楼群也在这种色彩中增添了不同的神韵。正当我们陶醉在夕阳最后的美丽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夕阳却依旧高挂在远处的天边。这种神奇的天象让我们惊诧,也让眼前的世界一半迷蒙一半瑰丽。我们躲进碉楼旁的一户农家,尝一碗自制的凉粉,看天色变幻,听雨打荷叶,一种舒心的享受,直达全身。
夜幕垂落,游人渐去,自力村安静而清幽,流连在石板铺就的弯曲小径,有一种想在这个地方呆上几天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