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显示一男子拾得他人遗失的钻戒,但该男子张某自称以为钻戒是假的随手扔了。失主王某提起诉讼,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近日终审判决指出,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妥善保管遗失物的法定义务,他应该赔偿失主钻戒损失4.6万余元。
去年7月9日,王某在本市丰台区一停车场将一枚价值4.6万余元的钻戒丢失。王某报警后,民警调取了停车场录像及银行录像,找到了拾得钻戒的张某。张某认可捡到钻戒,但自称当时认为戒指是假的,就随手扔掉了。王某起诉至一审法院,要求张某赔偿钻戒损失4.6万余元。张某辩称,自己没想到是别人丢失的,如果当时没扔,一定返还给王某。
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给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此之前,拾得人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现有证据,可以认定张某拾到的戒指系王某购买的价值4.6万余元的钻戒,张某在拾到戒指后,未将戒指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也未妥善保管,其自称将戒指扔掉,以致戒指灭失无法返还,该行为违反了妥善保管遗失物的法定义务,且具有主观故意,应对由此给王某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
——北京晚报 李桃 王要勤
物权法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遗失物保管」
第一百一十一条 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看过案例后产生了如下疑问和感慨:
1、怎么就根据的现有证据证明丢失的戒指和拣到的是同一个,并且拣到的戒指就是丢失的那个4.6万的,而不是一个一千元的戒指丢失,拿出了4.6万元的发票呢。一纸发票不能证明丢失的戒指就是拣到的吧。期待那段视频。
2、主观故意,故意丢弃4.6万元的戒指?如果他主观上知道拣到的是4.6万元的戒指,就不会有主观故意的丢弃行为;如果他不知道拣到的是价值4.6万元的戒指,那他是重大过失吗?这个重大过失是发生在不知道价值前的疏忽大意导致丢弃4.6万元戒指的行为?这个行为要么是私藏,要么是疏忽大意导致的重大过失,实在想不出怎么成为的主观故意。
3、遗失物和抛弃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却是生活中最容易被潜意识混淆的。这也是这条法律实施和本案例判决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阻力。人们心里还是觉得拣到就是自己的了,丢掉是抛弃行为,不该赔偿。所以要不乱拣、不乱丢东西,时刻提高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有网友戏称之为:“路不拾遗新篇”。
4、对于争议较大和新实施的法律,在实用中一定要注意证据的充足和社会的舆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善意的引导民意,提高普法教育,不与民意相背,造成民众对于法律的抵触情绪。近年来实施很多法律条文并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相反有些条文还被大家所反感,比如侵权责任法的高空抛物的规定,希望能够多作些宣传和讲座,立法,讲法,让大家知道立法的本意。
5、小心由此而来的诈骗手段。以免造成拣一个小玻璃球,却要赔偿一个大钻石的悲剧。
——鲲
[ 此帖被鲲在2010-07-31 12: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