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这词怎么讲啊? ,O]AB
,O]AB
我有点老脑筋,知道“懂你”、“看你”、“爱你”、“想你”、“念你”、“恨你”、“骂你”、“打你”、“捧你”、“损你”,等等,唯独不知道这词。 ,O]AB
,O]AB
因为不懂,又回头看了看歌词,似乎词作者是把那个人当作一篇文章了,所以用“读你”才能讲得通,意思是我在想你。嗨,现代诗歌就是绕人,有点类似精神病人语。 ,O]AB
,O]AB
诗歌原本不是这样子的,是历代穷酸文人慢慢加工发酵,弄成如今疯人语的样子。我们可以看看最早的诗歌,那当然是《诗经》了,诗经原来有三千首左右,经过孔子加工后,保留了三百零五篇,在传抄过程中,又弄丢了五首,还有三百首。诗经,就是大白话,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具体事情,用的词语也很粗野,只是现在的人给错误的理解了,把诗经弄成了高深的东西了,或者赋予它精神上的东西了。这都使得诗经原本的味道不在,也变得晦涩。 ,O]AB
,O]AB
如果要把上边理由展开,就涉及到很多粗话,上不了台面,就不在这里具体解释了。 ,O]AB
,O]AB
到了《昭明》,收集了更多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明显与《诗经》的风格不一样了,它知道了委婉,采用了大量修辞、典故。但是,基本上还是很恰当的,很朴实的,好理解。唐宋时期的诗歌,开始华丽起来了,如果从文采角度看,那是诗歌的顶峰,所以,还是可以理解,值得欣赏的。 ,O]AB
,O]AB
王安石改革的一项内容,就是废除科举里的试帖诗,废除的原因,就是诗歌华丽而不务实。考试不考诗歌了,那学生也就在诗词上不下功夫了。所以,在以后的四百多年间,诗词也只是个人的兴趣了。 ,O]AB
,O]AB
到了乾隆年间,因为乾隆本人的兴趣,他又恢复了科举考试帖诗。可是呢,因为长时间对诗词教学的停止,一时间,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办?于是,社会上开始有人编篡诗词集子,并快速流传。 ,O]AB
,O]AB
由此可知,清以后的文人诗词的发展,它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就像现在的粮食一样,它不是过去那种按照季节,在原生态的坏境里成熟的,而是在人工条件的催熟,所以,也就失去了原来的那味道。因此,现代诗歌呈现疯人语的态势,也就正常了。因为,没有人鉴别了,没有人欣赏了,没有人比较了,也没有人批评了。搞得你说它好,它就好,你说它不好,它就不好,全在人说了。疯人语嘛,当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