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车上班的时候,旁边是一个女孩和她的奶奶,因为大家靠得近,所以,祖孙俩的对话都传到了我的耳朵里。那个孙女大概是读6年级的样子,她们学校今天要到野生动物园去秋游。奶奶和孙女谈起食物的问题,奶奶说:“你爸爸小时侯学校去旅行,就带一瓶水炒一口杯的剩饭带去做干粮,哪有你们现在这样讲究的。昨天为了你去旅行,你妈妈特意去超市里买了几十块钱的零食,我呢,又去市场买了1斤鸡翅卤好了给你带上,这是钱,收好了,别乱买东西。”那孙女说:“爸爸昨晚已经给我说过关于他小时候去旅行的故事了,奶奶现在又讲一次,放心了,我不会乱花钱的。”然后,孙女发现奶奶在帮她收拾东西的时候放漏了一样东西,就开始了对奶奶的责备,怪奶奶没帮她收拾好。
我是研究儿童教育的,听了这祖孙俩的对话,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自从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成为独生子女,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父母们不知不觉地就将自己的童年缺憾补到孩子的身上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人在成年后的行为,许多都是带有深刻的童年生活印记,生于60、70年代的父母们,童年时正赶上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经济极低迷、物质极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缺失,一旦当他们拥有了经济实力以后就会象饿久了的人忽然获得可随量饮食的指令一样,将过去未曾得到的和现在能力所及的都在他们生命的延续——孩子身上加倍地补偿回来,娇纵、包办代替……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常常看见许多父母,他们给孩子买很多、很昂贵的玩具,却不愿意每天花一小时好好地认真地去倾听他们的孩子讲话;他们花大量的时间陪孩子去上少年宫的课,去学各种的兴趣班,但却不愿意在休息日让孩子放下一切到郊外去疯、去野……如此这般的现象林林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举动都是“因爱之名”的,但其本质都是透过孩子去爱自己。这样的父母其实并不尊重孩子的生命尊严,他们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他们将孩子放进一个模具里面,希望孩子成为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身体发肤虽受之父母,但孩子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他们不是父母的替代品、附属品。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能成为父母亲实现自己未偿之愿的工具(虽然这句话说得可能有点过,但事实如此)。真正的爱孩子,不是给他们最好的,而是给他们需要的。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发展轨迹,这种发展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孩子的内部的。孩子的行为往往遵循着其内在的发展指引,孩子用其与成人不同的视角和眼光去看待外部世界,去建构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是非标准,成人应该帮助孩子自行建立他的底线标准而不是用自己的是非和道德标准去衡量孩子。正如上面那个孙女一样,她应该自己去收拾东西,因为是她要去旅行,而不是奶奶,奶奶帮忙收拾只是帮忙,收拾齐整了那是人家在帮你,没收拾好那是因为自己没着急自己的事,怨不得别人,她应该知道底线在哪里,到底是谁才是要做这件事的人。
父母们、祖辈们,将话事权还给孩子吧,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自己的底线,为自己行为负责,不将责任推卸到别人的身上,他们才会认识到自我得价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