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05阅读
  • 2回复

怎样纠正孩子的自私心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中国平安
 

发帖
677
蜂蜜
16337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1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2-22
        一、家长在让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懂得“回报”。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可是,许多家长却不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或者是淡漠、或者是拒绝;有时是出于好心,不忍心要孩子那心爱之物,或不舍得让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被磨灭了,到这时再说“这孩子真没良心、真无情”已经晚了。
  二、家长应引导孩子关心别人,培养孩子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家长自己要做一个待人热情、关心别人、不自私的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家庭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暄寒问暖,从语言到行动让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美好友善的关系,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谦让的必要性,体验到必要时做出一定牺牲的愉快情绪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善于“察颜观色”,看到别人感情变化,想到别人的心理和愿望,从而愿意做出让步,或者去帮助别人。
  三、奖励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的许多好品质都是在赞扬声中形成的。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关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很希望说自己是“好孩子”。许多教育家研究证明,精神鼓励的作用要比物质奖励好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能避免一些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病。家长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地予以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反而滋生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总之,家长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不自私,以无私的形象影响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引导孩子克服利己主义心理。
离线い心雨い

发帖
827
蜂蜜
2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8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2-23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离线波心

发帖
737
蜂蜜
20059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17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2-26
      其实,导致孩子自私的原因是多样的,父母的行为当然是其中之一,但还会有别的一些原因。

1、由于2岁至四岁之间孩子会出现一个占有欲的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强烈感受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如果有些家长不理解,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而多加阻止或一定要强制孩子与人分享的话,孩子占有物品的欲望就会愈加强烈。孩子是通过物来发展的,或者说孩子是通过消费物来发展的,孩子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到了5岁左右,孩子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个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孩子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的占有欲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在长大之后就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2、成人给予孩子的负面评价。孩子在3岁之前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所谓的是非观念,好与不好,对与错,都是成人以自身的经验和准则去判断的,当成人认为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例如自私)的时候,成人就会表现出很气愤的样子,会指责孩子: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
本来孩子只是在支配一些他的所有物而已,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自私”,但在成人多次的反复强调以后,孩子反而固化了这样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叫“负强化”。久而久之,就真正地形成了自私的品质。

    总而言之,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种种自私行为,究其原因,还是要反溯到幼年时期家长是否在无意识中种下的因。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其奈风流端整外,更别有动人心处。
                                     ~!~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