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22阅读
  • 3回复

家庭塑造人——摘自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陪孩子长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波心
 

发帖
737
蜂蜜
20059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17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3-17
       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临江之麋”。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作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种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森林,回归自然。不久,它遇到几只猎狗,儿时的记忆让它自然地把狗当成是朋友,结果惨遭厄运。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印刻效应”,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看作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生地去产卵。人类在幼年时期,双亲与环境对其身心体验产生的影响很象这种“印刻效应”。如果说孩子的心理、个性在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到五岁时可能已被双亲想当然地胡乱涂鸦到无可下笔。一位女性说:“儿时非常痛恨母亲因为烦心的事打我出气,曾经发誓为人母时决不动手。不想世事难料,我的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儿眼泪汪汪且胆颤心惊,我真感觉是造化弄人。”记住,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来源于你对儿时精力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邻居娶了一位二十来岁的漂亮媳妇,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喜欢。但她有一个怪癖:极怕见到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习惯 邀欢争宠,游手好闲。看到那女子避猫时那种风声鹤 、草木皆兵的慌乱样,邻居们甚觉得好笑,常装猫叫来逗趣她。一晚纳凉,大家围坐一起,天南地北谈兴正浓,突然“喵呜”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这女子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人便倒了。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头了,急忙将女子送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仲复原。从此,人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他乡退避三舍,以免再生事端。同院的人都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怕猫,后来才知这女子的母亲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来恐吓她,若干年后,女士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十二岁连刚出壳的小鸡都不敢碰,那种对喜爱哦动物的恐惧,与其母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见,女士也用过她母亲曾经用过的恐吓方法,来教育儿子,对待儿子。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使用、也最无赖的杀手锏。使用不当,孩子心灵深处就会拿留下难以消除的恐惧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有一位朋友,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是东北人的后代,父权意识明显。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节,两人尚能心平气和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儿时耳濡目染的陈规陋习在尘封多年之后,似乎顺理成章地来了歌借尸还魂,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里的魔鬼,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家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了个句号。

    “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的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如果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一位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结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和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仿,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其奈风流端整外,更别有动人心处。
                                     ~!~
离线秋雪

发帖
6146
蜂蜜
25141
威望
58
宣传贡献值
16
交易币
0
好评度
38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18
看了这篇受用不少,但做起来可能会难一些,不过也应该尽力而为!
奔忙于生活的我,闲时爱在书本上找些不知名的东西,喜欢爬在格子上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字。
离线心元

发帖
108
蜂蜜
10840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2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3-27
所以我们说,恋爱是二个人的事,婚姻是二个家庭的事,是二个家庭文化的结合.每一个个体,都带着来自己自己原生家庭的思维与习惯.二个家庭文化相差太远的人结合在一起,磨合就比较难.这需要彼此能够明白这点,不断地去调整自己,宽容对方,
      上次在杭州参加一个心理治疗工作妨活动时,遇到一位女士,她告诉我,她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重复上一代生活.她想找到上一代不幸的症结,让自己过得幸福.我们在一起剖析了她上一代不幸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她在剖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与上一代相同的处事方式.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离线波心

发帖
737
蜂蜜
20059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17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0-04-07
欢迎心元常来逛逛,和波心讨论心理方面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其奈风流端整外,更别有动人心处。
                                     ~!~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