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2 G
在我的家乡,每逢节日,开饭前那做“羹饭”的仪式,是绝不能少的。 D\5+2 G
面对着让人流涎的满桌菜肴,母亲手拿三支香站在门口虔诚地念叨几句,又回到饭桌前为每个酒盅斟上酒、放好碗筷。随即,她又拉着我一块在桌前跪下,教我说:“太公太婆、爷爷奶奶,今天是XX节,孙子接你们回家吃羹饭。”然后,再嗑几个响头。我站起身子来,象模象样地站在边上,似乎真的看到历代祖宗在吃着母亲为他们供奉的“羹饭”,认真地说:“太公太婆、爷爷奶奶,你们多吃点。” D\5+2 G
不多时,母亲说祖宗已经吃好,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毛纸烧起来,我隐约记得那是恭送的意思。很小的时候,我只能站在边上看,稍大点后,也能从母亲的手上拿过几张纸来,不时地往火里添。望着向上飘舞的纸灰,母亲说:“看,太公太婆们吃得多高兴啊!” D\5+2 G
转眼,我快中学毕业了。有一次,我望着冉冉飞升的纸灰,突然问母亲:“娘,以后我不会这些,你和爹不就没有羹饭吃吗?”母亲沉吟良久,叹了一口气说:“傻孩子,人死了,知道能不能真的来家吃东西啊!这或许只是活着的人,对长辈、祖宗表示的一种孝敬和纪念吧!”少顷,她又嘱咐道:“以后,你如果会做羹饭,就按老规矩办。如果真的不会做,就在清明时,来坟头看看我们吧!” D\5+2 G
如今,父母均已作古,我终于没能学会做“羹饭”。每年、每年,我都在心里默念着:“娘,委屈你们了。我只能在清明时节来坟前看看你们,不管我离家有多远。”只要我还走得动,这每年一次的“探亲”,我不敢忘,也不会忘。 D\5+2 G
为了母亲的那句嘱咐,为了尽人子之情,每年的清明,我都得为父母的坟头掬上一把土。 D\5+2 G
[记于2000年] D\5+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