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读了散文版行乐老师的《滴铃》一文,很开心,就回复一帖。发出来一看,蛮长的,像篇文章。发到这里。
看到“自行车太容易丢失了,我一年之中就丢了四五辆。有时停在什么地方去办事,几分钟出来,自行车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沮丧”时,我突然喷笑出来,实在憋不住了。恰巧有同事从我门口经过,驻足问我有什么好笑的。我还是捧腹哑笑,我是想停住不笑的,可就是停不住。同事是女的,女人可能好奇,进来站我身边瞅我的电脑,看看我在看什么。
她躬身低头来看时,头发碰到了我的耳朵,好像是刚洗的头,还散发着香味。我比较笨拙,只知道是香味,不知道是什么香型。
女同事快40岁了,算是年龄大的,属于可供玩笑一列的。前几天我就对她灌输“接亲接亲”思想了,此时,我对她说:你离我那么近,咱接亲接亲吧。她嘴巴一撇,白眼珠一翻,说:回家找老婆接去。说完走了。临出门,她把门给我关上了,说:你自己好好笑吧,别让人看见了。
我不是坏哦,反正看到行乐老师丢自行车就开心地笑了,可能算是幸灾乐祸。
书归正传。
自行车上的零件学名,或术语,一般前面都加上一个“车”的,比如,车把,车闸,车锁,等等。看过漂亮的神话老师把车把说成“笼头”的,那是她的方言。今天又看到行乐老师把“车铃”说成“按铃”,想必是临海一带的通称,挺好的,我又学了一招。
名称这东西,仔细推敲起来也很有趣。车铃,意思是自行车上用的铃铛;按铃,意思是按动的铃铛。前者说的是使用地方,后者说的是使用方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描述方法上的区别呢?大有学问。
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传统,大致说来分为南北两大块,各领风骚一千年。进入当代,又冒出了粤港,于是,成了三方鼎足之势。在不同的商品领域,名称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总的来说,北方倾向于简单,大而化之;南方倾向于细腻,注重实效。细说起来很复杂。
自行车还有一个别名,叫“洋车子”。一看就知道是东洋人的东西。过去很多东西都要“洋”一下的,比如:洋布、洋火、洋钉、洋油,等等,几乎可以说无物不洋。
我国最早的自行车,分为五大名牌,它们是:飞鸽、永久、凤凰、大桥、五羊。前三种大家熟悉,后两种稍微生疏一些。特别想说明一下的是,永久自行车,也叫“51牌”自行车,这里的51,是型号的意思,来历是1951年开始生产。
后来,又冒出很多地方产品,像行乐老师买的海狮牌,还有江苏常州的金狮,等等。这些自行车之所以质量差,不是生产技术的原因,而是零配件质量不过关。任何一个自行车厂,都只是生产部分主要部件,其他的都需要各兄弟单位配套。
山地自行车,本身就没有按铃的,不是商家故意短少。你想啊,在野外山地里骑,没有人和车的,要按铃也是多余。只是我们消费上的误区,把山地自行车弄到城市里了。就像过去的裤腰带,本身是系腰间的,非要把它系脖子上,就得改名字,叫领带。
行乐老师的帖子耐读,读起来能让我的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乱七八糟地想,打出来就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