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博文提到了团箕。团箕,竹制农具,圆形的,直径二米左右,周边有挽岸,高四五公分,主要用于晾晒农产品。现在有团箕的农家不多,即使有的也是旧的。新添置的几乎没有。农村里的篾匠早已改行,竹制农具断代了。与团箕相关的“日头晒到了破团箕”,老一辈人有时会说到。自嘲的话,我也轮到了好运气。我有时也会来一句。 {JO
与团箕相似的竹制农具是“米背”。“米背”,俚语,上篇博文也提到的。“米背”,书面文字应该是“簸箕”。“背”应该是从簸音转化过来。簸,颠簸,是上下抖动,颠簸过程能把簸箕里杂物除掉。比如米中有糠,放在簸箕来“簸”几下,能把糠和米分开,里面是米,外面是糠。这是因为它们的重量不同。用簸箕比较费力,腰部和双手要协调。团箕与簸箕的区别是团箕底衬着竹条,硬一些,而簸箕没有,簸箕软一些。团簸的主要功能是晾晒,衬着竹条的目的是增加承重量。当然,簸箕也能晾晒农产品。 {JO
把米和糠分开,农家有专用工具,“糠筛”或者“米筛”。筛子,本地人说是“丝”。括苍山的主峰是“米筛浪”,本地人说是“米丝浪”。“米筛”,圆形的,直径不到一米,横向和纵向竹条组成网眼,根据直径不同,把杂质分离。现在人们吃的商品米,米是如何做的,没有人去过问。现在农家吃米,也没有用“米筛”,机器先进了,不用再筛米了。机器内部装了筛子,自动把米和糠分开了。“米筛”也是一种过气的农具,难能看到新的。似乎“米筛”还没有塑料制品和铁制品。 {JO
“汰”,在字典是作动词用,相关的字组是“淘汰”。我们这里的“汰”是指一种竹制农具,是比较粗的筛子,有人叫成“竹汰”,三角眼的,边上的挽岸也高一些,有十几分公高,主要用来稻谷与稻草的分离。“竹汰”没什么特别工艺要求,跟做菜篮子差不多,只是直径大一些。俗人(相对于工匠而言)都会编。我似乎也编过“竹汰”。记得尤溪镇的岗头村是编“竹汰”营生的。与“竹汰”相关的竹制品有“汰箩”,容器,把经过“竹汰”的东西给收集起来。 {JO
“汰上人”,俚语,指的是上层社会的人。就是农村,也分上层社会和低层社会的。上层社会的人,总是吃香的,喝辣的。“汰上人”,用于说别人的,“你是汰上人,我是汰下人。”“汰”上的东西,总是粗一些,牛一些。 {JO
补一句,跟畚斗相关的俗语有“你的口开得跟畚斗一样大”,意思是提的要求太多、太高,让别人无法接受。 {JO
(图片来自网上) {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