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朋友讲古。其实也不怎么古,就是十几前的事情,但听起来似乎年代遥远。朋友到天津出差,肚皮饿了,自然要到饭店里就餐。服务员送过来点一份点心,服务员伸手要票了。交给服务员钞票,可服务员还是继续要票,要的是粮票。回答说没有粮票,服务端走了点心,嘴上嘀咕着,没粮票吃什么饭。十几年前,天津早搞起了改革开放,可是没有粮票还是没饭吃。我的朋友接着说,本地早几年就没有再用粮票,北方一带就是落后一些。
粮票说是属于计划经济产物。这好理解,那个年代你一月吃几斤粮食,一年穿几丈布,都给你计划好了。你想多享受一些,另外的人就得少用一些。记得每人领的粮票数额是略有差别,与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如体育教师粮票是三十五斤,其它教师是二十八斤。体育教师运动量大一些,饭得多吃一点,这个计划是多么的周到。记得当时出了个新规定,当校长的领的粮票数额增加了,与体育教师的一样多,我看到校长读文件时笑起来如花一样。一年穿几丈布,忘记了,谁提供一下。
这么多年没有用粮票,老百姓还是有饭吃,并且吃得挑食起来,什么米好吃些,得在超市里研究一段时间。带着粮票和钞票去买米,就是给你糙米,你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我是吃国家粮一族。那么年代人们似乎幼稚一点。现在想想粮票这个东西,是万不得已的产物,不然的话要搞得这样复杂做什么。记得看过叫《龙江颂》的电影,忘记了是不是属于样板戏,里面有插曲的,大致是“交公粮、卖余粮”什么的,农民唱得欢天喜地。如果农民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交公粮、卖余粮”,也不至于要用粮票。
公粮,老百姓习惯叫皇粮,交了几千年了,现在不用交了,这着实让农民感动一把。公粮与本题没有什么关系,不说了。余粮,意思是粮食吃不了,吃不了怎么办,很简单,卖掉换些现钱,再买些生活必用品,用商品学角度来说是交换,通过交换才能使生活丰富起来。可是那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余粮,一年之中,当农民的总得有几个月是瓜菜填肚皮。在路上行走的人,除了孕妇外,难得有胖子的。可是农民必须“卖余粮”,有定额的,估计城里人仅仅公粮还是不够吃。发的粮票数额总得与农民交的公粮和卖的余粮数额相一致。交公粮是义务,是交税,是献给国家。余粮是卖,价格低一些,总能多少换来一些现钱,还有按卖的数目配的一定化肥,算是奖励吧。
到了收割季节,农民忙起来了,公社干部也忙起来了。公社干部忙的公粮和余粮任务的完成情况,得及时与生产队联系,甚至要驻到生产队里来。有些生产队粮食生产有问题,农民自己吃的本身就严重不足,要他们“卖余粮”就难了。做干部也相当难的,要想办法给农民鼓励出“卖余粮”的积极性来。中国人喜欢造词,与余粮不搭界的“卖余粮”三个字颇有创造性的,现在的什么“自愿赞助”之类,与“卖余粮”相比,只能算是小巫了。
种粮食的农民对自己种的粮食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一年干到头还是吃不饱饭,没有什么生产的积极性可言。伟人说过,农民阶级只是属于可以教育好的阶级,出现一些消极怠工现象也属正常。当时生产队是核算单位,年终算账,听到的日工资往往一角多,年收入不足五十元。
网上“交公粮、卖余粮”有新说了,这么好的词汇总不能让它们白白消失。想知道吗?自己到网上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