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年没见老徐了。今天他突然给我电话,一时想不起来他叫什么了。
认识老徐,大概是7年前。他在我们小区附近卖小吃,桌子放在外面,上面摆放着刚出锅的大饼。我去吃早点,没注意,把整个自行车横在他摊子的前面了。他有点恼火,没好气地说我这样会挡住别人买大饼的。我朝他一笑,夸他说的有道理,慌忙把自行车调整一下。他看着我,笑着解释自己刚才态度有点不对,我说:别客气,你讲的有道理嘛。
这就是我们的初次相见。以后我又去吃早点,看见他门旁挂着一个招工的牌子,字写得有说头。我对老徐说:这字是临过帖的人写的,但又很长时间不写了,虽然不好看,但功夫还在。老徐谦虚地说是自己胡乱画的,他老婆在一旁解释,说老徐原来练过书法。一个人漂泊在外,可能对外人的夸赞会在意一些吧,以后,我去他那吃早点他格外客气,给的还多,渐渐混熟了。遇到礼拜天,不忙的时候我们就聊聊;忙的时候,他两口慌不过来,我帮着收拾碗筷,盛稀饭。
老徐家是原墙的,这是一个古地名,楚国曾短暂建都。老徐和我同龄,他高中毕业那年因为生病,没有参加高考。病危之时,有一郎中救了他,他认郎中为干爹。原墙是当地有名的书法之乡,练字的人很多。病好后,跟着同村的人去东北卖毛笔。东北的大单位多,他推销的也不错。挣钱后,回到家结婚。因为家里穷,找老婆不容易,人家给介绍一个,他虽然没有相中,也就凑合着吧。
婚后,他又跟着别人去卖药,生意不错。后来被人骗了一笔钱,加上生意难做,有点积蓄,就不想在外面跑了,到了一个县城开了个中等规模的酒店。几年下来,酒店被赊欠得无法运转,关门大吉。于是才带着老婆孩子跑到阜阳做小吃生意。
老徐两口子很少说话,一说就抬杠。他老婆很结实,很能干。她跟我说:老徐心高的很,嫌她长得黑。我逗老徐,老婆黑点有什么啊,关了灯还不是一样的使力气?再说了,老婆黑,关灯干活,还能省电,多好啊。老徐要么咧咧嘴嘿嘿一笑,要么反唇相讥。
老徐的小吃,就是卖早点。有稀饭、麻糊、油茶,大饼。这个大饼,据我所知,应该是河南人发明的,后来被安徽人学会。因为安徽人多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千层饼。做法是这样的:先在盆里倒上水,加上发酵粉,再加上味精做的材料粉,倒入面粉,搅拌成糊状。放在那里,等它发酵。做的时候,把面糊放在案子上,擀开,撒上葱花,抹上油,来回折叠,如是者三,最后撒上芝麻,放入专门的电锅里加热。一斤面粉能做多少大饼,成本多少,能赚多少,我原来都清楚,现在忘了。大概一斤面粉,能赚2元左右。
老徐三个孩子,都上大学,负担很重的,全靠他两口子卖大饼供养。老徐最疼他的大女儿,大女儿长得最像他,面皮白白的,眼睛大大的,个头高高的,我曾问他:老徐,你三个孩子,怎么就大女儿长得像你呢,其他两个是不是错种了?他哈哈大笑,说,反正不是你的种,我们那时候还不认识呢,你想占便宜也占不上。
三年前,他去合肥卖刀削面去了,我们失去了联系。今年,他孩子全部毕业了,负担轻了,精神也好很多,给我电话叙说了很长时间,说来看看我。同时呢,他还想出去卖药,和我商量商量。我问他:你是不是贼心不死啊,还想换换老婆?他说哪里啊,现在不想换了,想出去跑跑散散心。看来他是累急了,不过呢,收心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