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坪村的小学墙上,有一行标语。字体不怎么样,需要有相当的胆量才能给写上去的。有人看到仔细,怎么是“和哀共济”。我说应该是“和衷共济”呀。再看,果然是“和哀共济”。“衷”与“哀”,只差一笔,意思大不一样。 q{f (T\
“和哀共济”,下面还有十二个字,是负重奋进,敢为人先,还有四字,记不得了。翻过照片,照片拍得不好,字看不出来。前面几个字还一笔一画地认真写着,后面几个字,变成“草体”了。想起来,这十六个字,说是什么精神的,当时是属政治任务,要上墙的,上坪村似乎除了小学的墙上,没有地方可写这几个字。偶儿在别的地方看到这十六字的铜制大字的,很有气派的,只是时间久远,暗淡了许多。 q{f (T\
什么精神,二十几年的事情,那个年代叫到很生猛的。本国是口号大国,一个年代有一个梦想,一个年代有自己特有的口号。当时还有什么“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不过这些口号上过了墙,广播叫过几遍,任务也完成了。强加于人们的什么精神,想起来是多么的荒唐。狂热了,总归于平淡,百姓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墙上的字,或许是小学教师所为。“衷”错写为“哀”,是一时疏忽,更主要原因该是不理解“和衷共济”的意思。我想是没几人懂得“和衷共济”的意思。毛粉都说那个时代消灭了多少文盲,大概是认得几个字就不算文盲了。毛时代人们接受的教育只能算愚民教育,连个算术题前面都来一段语录的。这座小学早已废了,人去屋空,房屋也支撑了不了几年。快了,这些丑陋的文字,莫名其妙的口号随之会烟消云散。 q{f (T\
关于和衷共济,网上抄几句: q{f (T\
衷:内心;济:渡。和衷共济,意思是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出自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示例: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的话。(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q{f (T\
近义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反义词: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同床异梦。 q{f (T\
如果改用齐心协力,懂得人肯定多得多了。为什么要用和衷共济,该是口号这个东西是用来吓人的,大家都懂了,是吓不到人的。 q{f (T\
用“和衷共济,敢为人先”作关键词,网上搜一下,出来是几百个网页,大都是各地的精神表述。口号吧,无非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学舌而已。 q{f (T\
q{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