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者被接纳、被拒绝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背后是不同的生命体验,有积极的,如自我认同、自豪、兴奋、喜悦和满足等等;也有消极的,如自我否定、沮丧、愤怒、内疚和自责等等。除了与结果相关的体验,还有伴随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焦躁、焦虑、坚持、坚定、鼓起勇气再去尝试和耐心等待等。此外,还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静、平和和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等。 VjB*{,
VjB*{,
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生命部分。 VjB*{,
VjB*{,
每一方面其实还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积极的生命体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乐趣,消极的生命体验,或者告诉我们: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该转换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可能直接影响着结果。 VjB*{,
VjB*{,
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引人叹惜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VjB*{,
VjB*{,
典型表现一是让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淘气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过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VjB*{,
VjB*{,
典型表现二是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 VjB*{,
VjB*{,
典型表现三是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 VjB*{,
VjB*{,
循规律而行,生活本就会丰富多彩;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才有可能使孩子在生病之后、在失落之后更加懂得何谓健康、何谓快乐,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创造“健康”“快乐”! VjB*{,
VjB*{,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VjB*{,
VjB*{,
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想法:帮助孩子享有多彩生命体验,就是在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VjB*{,
VjB*{,
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VjB*{,
VjB*{,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 VjB*{,
VjB*{,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天天浇水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了。 VjB*{,
VjB*{,
成长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VjB*{,
VjB*{,
V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