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桥棚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位于大雷山东麓。距天台城30公里,自村向东南步行9华里即可达临海境内。从隋代至清朝乾隆时叫亮坑,近代俗称岙头,意谓此岙的尽头。族姓范,始祖宏于隋炀帝大业末年(公元618年),为避战乱,自邓州顺阳入台,择居此地,已近1400年 。此地民风淳朴,宜居宜业;境内峰峦叠翠,茂林修竹,幽境美景,有长蛇九泡、两牛斗角、双狮锁虎、古洞狮津、百鸟护凰、文峰金钟、双龙戏水、孔雀晒羽等多处自然景观,亦有头陀佛殿、桥棚桥等许多人文景观,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桥棚因古桥而得名。村中有两条溪坑,是头陀岙、方四岙、支长岭和里坑四支山涧汇合而成,在汇合处形成“T”字型。此处建有一座单孔木桥--桥棚桥,桥长10米,净跨7.9米,宽2.9米,高2.9米,共有八根桥基梁,十一柱串博,并用六条固定,长木凳串柱。桥上建有三连栋木结构瓦顶廊状棚,棚有木梁十八根,上铺三十五块松木板桥面,两侧高条凳互相串连,外有木栏。供过往客商和村民们歇息乘凉,躲风避雨,谈天说地,“桥棚”因此而名。《天台县志》载此桥“建于大清乾隆辛亥年二月(1789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与国清寺前的丰干桥,城关西门的临川桥等齐名,亦是天台境内古代50座著名民间桥梁之一。今已破旧不堪。桥两头原来各植有一棵古柏,高12米,胸径0.8米,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可惜今仅存桥西一棵,桥东那棵已在1982年被暴发的山洪冲走。桥的创建年代有待于文物专家作进一步祥考,因为据桥梁上所记的发起修桥并领头捐八根桥基梁的君善公等,查族谱为明朝洪武年人(约1422年前后),时间相差350年左右。
穿过桥棚桥的步行古道,用鹅卵石铺成。自桥东南经淡竹坑,穿越鞍头岭,至临海鞍头村,再下经“廿四条曲”岭至临海大岙村。正南进头陀岙,过头陀佛殿,古洞狮津,上九泡岭,至临海箬孔村,再下百步岭便与大岙村相汇合。这二条路是去临海的双港镇和白水洋镇,再通临海、仙居、温州等地的古驿道。北至状塘、里王、小岭北麓、岩下、小南门而到天台城,全长23公里。或经状塘、崔合、前山、关岭可去绍兴和杭州。西跨支长岭,可至祥里、祥明、街头和东阳等地。桥棚古驿道起于唐宋终于现代,承载着一段繁荣的历史。古往今来温、绍、台各地商贾不绝,以至桥头三角处两岸一度商埔林立,酒店旅舍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