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看书听音乐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至少有两样爱好必不可少,一是看书,二是听音乐。
好的书让你时时体验着生活的意义。好的音乐让你时时保持一种心静,活得年轻豁达。
看书之乐
愉悦也罢,烦恼也罢,书都是生活的调味剂。
我是爱看书的。十年前,我用眼看书,于是乎,对书有种恐惧感,视书为生命之魔物,甚至诅咒,祈求上帝,收回那些该死的阿拉伯数字,埋葬天堂,或者让那些拗口的英文字母在美丽中死去。没有书的世界,我一门心思地想着村庄的麻雀,奔跑的松鼠,以及移动的村庄和飘渺的城市。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结果无济于事,仍然我行我素,以至于我那白发苍苍的老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很伤心的看着我露出彻底失望的复杂表情,并伴随着无奈的长叹。我却不以为然。
十年后,我用心看书。我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悟出并疯狂的喜欢看书,不管生活如何忙碌窘迫,都省吃俭用,挤出些许微薄收入来换取一些“精神食粮”,以填补心灵的空虚与秉性的狂妄,延伸生命的视角,积累生活的经验,以及年少的无知。“何以解愁,唯有看书”。我视书为解愁与明志的工具,心里烦躁情感忧伤之际,心灵痛苦着灵魂漂浮着的时候,尽可翻阅一本书,或坐或躺,静静用心细品文章的大美与绚丽。
以书为伴,足以抚慰心灵的孤独,扫出心魔的寂寞,归依佛心,以明志,以致远。
我喜欢看《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穆斯林的葬礼》、《林语堂散文》等书籍,从拜伦到雪莱,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海子的《亚洲铜》,每一本我都读得很认真,读的很卖力。林语堂先生曾在《联语五则》写道:“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是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领现在可行之乐,补生平未读之书。”以先生的睿智尚发出如此感概,况且我辈?看来我需补未读之书实在太多了!
看书要看富有深意的书,体验一种与作者同鸣的魂灵交流,一种与自己的邂逅,仿佛幽谷遇知音,心灵的不快会在瞬间得予释放,孤寂忧郁之心会在短暂间得予痊愈,甚是痛快。看到情深处,也两眼发酸,泪水夺眶而出,任凭流淌,只因那是为知己者的泪,幸福快乐的泪,所有的忧愁不快顿时烟消云散,淡然无存。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好好过吧,别活的太累。
我有个坏习惯,就是将书堆放枕侧或挂于厕壁,便于阅读。看书看到两行泪,读书读到自然睡是种美好的境地。我很少有润之的执着,能整晚整晚的看《红楼梦》,且精神饱满,伟人就是伟人,不能等同,我辈如何能与之相提并论。就我的耐力,躺在床上看书,再如迷,也不会超过凌晨两点,兵临城下,就在悠然自得中睡去,瞬间鼾声四起,雷打不醒,那份惬意非读书人所能理解,那份享受非言语所能表达。
写作者是孤寂的,看书者是快乐的。一本书,一把椅,一杯茶,方寸阳台间沐着几片残阳,品着茶的文秀、宽厚、淡雅,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只有一个“静”字,渐渐融入另一片天地,静悟世间之真理。偶尔灵光一闪,或许就悟出了天下,悟出了生命,悟出了淡泊。
音乐之妙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拥有或好或坏的心境,我都喜欢听音乐,以此来调整情绪。如果心里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个时候有支熟悉而优美的旋律不知不觉地潜入你的耳畔,亲切而又温柔,抚慰着你无端的忧伤,宛如一剂灵丹妙药,听着听着,烦恼消失了,忧愁驱散了,生活瞬间变得美好起来。
音乐我不懂,只是听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滋味。我多数喜欢听轻音乐,如舒伯特排箫《小夜曲》、钢琴曲《我等候你》、萨克斯《回家》、电子合成乐《悲情城市》、《琵琶行》等,听着听着就如了迷,就无端的开心起来。我喜欢那种近乎宁静与悠远,它们几乎就是心灵的一种轻抚,一种沟通,一种交流。我常把这颗在红尘中伤痛不已的心歇憩在那此恒古不变的音乐之中,借此得到一种安慰和闲适,这是寂寞中的愉悦,孤独中的惬意,也几乎是我人生中一种非分的而又能如约而至的轻柔漫语。
在我看来,看书和听音乐都是人生的极乐,生活的必须品。生命是那样脆弱和高贵,对于生命中流过的东西,我从不执著,因为那样太累了,在随意和散淡中我才会有生命的激情和快乐,只有在悠闲中我才会发现生命在生活中特有的安详和富有。
写于二○○七年五月十一日晚